364,鄭和下西洋
1403年——1407年 明成祖重編四書五經,修永樂大典,遣鄭和下西洋。
??1403年的大年初一,明成祖正式啟用永樂作為自己的年號。正月十三,明成祖下旨,把他當年的封地北平升格為明朝的第二都城北京。
??古代流行“兩京製”,設一主一陪兩個都城。唐朝建都長安,但在洛陽又設個東京。洛陽在北宋時被稱做西京,主都是東京汴梁。元朝把北京叫大都,在內蒙設了一個上都。
??北平升格為北京後,一場浩大的工程隨即拉開大幕。十幾萬的工匠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修建起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這座宮殿曆經明清兩代保留至今,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故宮。
??天壇、太廟也是明成祖修的。祭天、祭祖的場所是皇宮必不可少的配套建築。
??在修北京的同時,明成祖雄心勃勃要編修一部包含有史以來所有科目、所有類別的大典,也就是百科全書。於是以大才子解縉[xiè jìn]為首的三千文士搜遍天下所有典籍,苦幹三年,終於修成兩萬多冊,三億多字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在《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現前也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不過,此書在明亡以後丟失殆盡,現在隻有零散的幾百冊尚存於世。
??明成祖雖然是武人出身,卻重視文化,重視教育,重用文官。他身邊的大臣幾乎都是進士出身。
??明成祖將科考製度化,定期選拔優秀人才入朝為官。
??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時科舉時開時停。剛打下天下時官員奇缺,他一方麵讓人推薦,一方麵開科取士。但他發現科考上來的這幫人高分低能,光會耍嘴皮子幹不了實事,就不再舉辦科考。後來出了兩大謀反案,他覺得還是思想品德更重要,寧可紅而不專也不要專而不紅,重新開科取士。
??明太祖指定“四書五經”作為學校的教學大綱和科考的出題範圍。但他指定的“四書五經”是經過他親自審核、根據自己的喜惡進行了刪改的“四書五經”。
??明成祖在明太祖刪改的基礎上重新編輯“四書五經”。他令人修訂了《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幾本書。《大全》收錄了“四書五經”原文及曆代大儒程頤、朱熹等人的注解,主要是朱熹的《集注》。
??明成祖認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了聖人思想,是味正湯醇的正宗儒家。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主張抑製內心欲望,把聖人所說的諸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倫理綱常作為天理來遵守。
??如果臣對君“信任到迷信的程度,服從到盲從的地步”,那對於皇帝統治天下黎民是非常有好處的。
??明成祖將《大全》作為官方學術權威頒布發行,以此作為全黨全國全民統一思想的標準。“庠[xiáng]序(學校)之所教,製科(科舉)之所取,一稟於是”。學校教的,科舉考的,全是《大全》裏的內容。朱子之學也因此被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學者但當依朱子”。
??那時候的教育跟現在一樣也是應試教育。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應付考試。科舉考四書,學校就教四書,學生就學四書。考試內容被限製在《大全》之內,學生們就隻看《大全》不看其他。不知不覺中,學生們被洗腦了。整個社會也被洗腦了。人們認為聖人之言才是真理,其他都是異端邪說。有獨立思想的人在這個社會上難以立足。人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僵化,越來越迂腐。
??明太祖刪節、明成祖重編的“四書五經”被推廣全國。全國的思想被大一統。
??一元化的思想不僅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也抑製了科學的發展。沒有人敢挑戰權威、突破傳統,社會的進步因此停滯。同時代歐洲卻在“文藝複興”,號召思想解放。
??明成祖將科考作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很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以大才子解縉領銜的幾位精英成為明成祖的智囊團。明太祖在胡惟庸之後不再設宰相,並立為“祖訓”。但皇帝的工作量太大,明成祖讓解縉等幾位翰林學士幫忙做一些文字工作,比方起草詔書什麽的。有些不太重要的會議也讓他們代表自己去參加。遇到拿不準的事情也和他們討論一下。明成祖的本意是想設個秘書處,但後來的皇帝越來越倚重秘書處,秘書處就成了事實上的內閣。內閣分擔了宰相的工作。
??相對於明太祖猜忌群臣,明成祖還是比較信任手下。明成祖的大臣大多能在自己的位子上一直做下去,善始善終。
??不過用人不疑不代表明成祖不設防。他成立了兩個特務組織監視群臣,一個是錦衣衛,一個是東廠。
??錦衣衛是皇家警衛團,類似MZD時代的8341部隊,部隊編製隸屬禦林軍但直屬皇帝調遣。皇帝出行時錦衣衛簇擁左右充當儀仗兵,衣著光鮮,所以叫錦衣衛。明太祖擴大了錦衣衛的職能,兼管刑偵抓捕和監視群臣。錦衣衛因此又成了特務組織,兼有國民黨軍統的功能。
??不過後來明太祖發現錦衣衛權勢過大,仗著後台老板是皇上敲詐勒索胡作非為,製造白色恐怖,於是下令“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鹹經法司”,收回了錦衣衛的司法權。
??明成祖入主南京後為了迅速消滅敵對勢力,恢複了錦衣衛的特務職能。錦衣衛偵察、逮捕、審訊、判決一條龍,工作效率非常高。但明成祖尤嫌不足,又成立了東廠。
??東廠成員是宮中的太監。因為新組織的總部設在皇宮東門外,所以叫東廠。“廠”的本意是指成片的房子。
??東廠的職責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它的主要任務是“訪”。東廠派人在各衙門坐班,監視各級官員的一舉一動和社會的風吹草動。一旦發現謀逆跡象,東廠立即下手抓人。東廠一般不負責審訊,讓錦衣衛審訊,但有權聽審,監視錦衣衛的工作。東廠的地位比錦衣衛高,權力比錦衣衛大。相比錦衣衛,明成祖更信任東廠。
??當皇帝的一般都信任太監。太監與皇帝朝夕相處,知根知底,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再者,皇帝相信太監比一般人抗腐蝕能力強,不容易被收買。
??首先,女色對太監不起作用。他們已經被“一剪梅(沒)”,性賄賂對他們不好使。
??其次,錢財也對他們沒什麽誘惑力。他們積攢再多的錢財也沒有子孫繼承,要那麽多錢幹嘛?
??其三,他們直屬皇帝管轄,隻有皇上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死,所以他們也不懼外人威脅。
??總之,太監軟硬不吃,油鹽不進,威脅利誘全不懼,尤其不怕美人計,是防貪拒腐的好幹部。
??有拒腐模範幫皇帝盯攤,皇帝自然可以高枕無憂。
??但實際上太監身體的殘缺影響了心理健康。他們一旦掌權會激發起比常人更大的貪欲。他們知道自己被人看不起,但權力可以讓那些看不起他們的人對他們奴顏婢色。權越大,色愈恭,禮愈至。這讓宦官的心理得到滿足。
??他們沒有來生的指望,隻能追求現世逞一時之快,對錢財的貪欲也比常人更甚。吃好喝好住好玩好,死了不冤。
??另外,他們沒兒沒女不怕別人咒他生下孩子沒PY,幹起缺德事更少了顧忌。
??總之,心底陰暗的宦官掌了權,與國與民都不是一件幸事。曆朝曆代的宦官之禍都證明了這一點。
??但不管怎麽說,有錦衣衛和東廠監控著朝裏朝外,任何威脅皇位的風吹草動都會被明成祖在第一時間掌握。明成祖可以高枕無憂。
??不過明成祖還是有一些隱憂。他一直擔心建文帝流亡海外的的傳聞是真的。
??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明成祖聽信傳言,認為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流亡海外。他要把他抓回來消除隱患,於是命令大太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沿途查訪,順路顯示大明王朝的國威、炫耀大明王朝的繁榮富強,吸引南洋諸國歸附明朝。
??明朝所說的西洋現在叫印度洋。
??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
??他率領的船隊有兩萬多人、兩百多艘船,其中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約合長150米、寬60米,麵積相當於一個標準的學校操場。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船。
??明朝的造船業非常發達,是中國古代造船業的頂峰。明朝的造船技術在當時遙遙領先於世界。隻不過因為海禁政策,航海業、造船業逐漸萎縮,造船技術也沒了發展,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
??鄭和浩浩蕩蕩出使西洋各國。挨個國家進行訪問,代表大明皇帝對他們表示問候,贈送禮品,邀請他們在適當的時候訪問中國,和中國開展經貿合作。
??他第一次出使到達越南、斯裏蘭卡、印度等國,航行“十萬餘裏”,曆時兩年。
??鄭和在明成祖時期六下西洋,到過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馬爾代夫等一些南亞國家。在明成祖之後進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遠航,到達了阿拉伯和非洲東海岸。但是不幸的是,鄭和在這次回航時得病死了。
??鄭和七下西洋“為明初盛事”。其實何止明初,整個明朝都沒幾件能拿出來吹牛的事。鄭和下西洋算一件,《永樂大典》算一件,都發生在永樂年間,也就是明成祖一朝。
??不過,鄭和下西洋作為海洋探險意義重大,作為促進中外文化、經濟交流之舉意義非常有限。
??明成祖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當年下令“禁民下海”,要求民間“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也就是不適合海航的船。禁海令嚴重阻礙了中外的民間交流。鄭和下西洋之後並沒有帶來中外交流的高潮。
??鄭和七下西洋其實隻是明朝官方的經貿之旅。鄭和的寶船載滿中國的陶瓷、絲綢和銅幣去海外換購明朝宮廷所需要的香料、染料、奇珍異寶、奇禽怪獸。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對國內經濟發展沒有任何益處,相反是有害的。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