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外一章 四等人和十等人

外一章 四等人和十等人

  總之,元朝有一係列措施限製漢人和南人,歧視漢人和南人。


  ??元朝的老百姓被分成四等:頭等人自然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漢人,最下等人是南人。


  ??色目人是指除黑眼珠之外其他顏色眼球的人,比方說吐蕃、畏兀兒、回回等。色目人最早歸附蒙古人。畏兀兒人甚至還沒等蒙古人動手,自己就舉著雙手跑過來了。色目人擅長經商,善於理財。他們很受貪財的蒙古人待見。


  ??漢人是指北方人,包括生活中金國的遼人、金人和漢人。因為蒙古和金國有仇,對金國占領區最為刻薄。漢人也跟著吃瓜落。


  ??南人指的是南方漢人,或者說南宋的遺民。南宋雖然早已投降,但百姓反蒙情緒依然強烈,反抗此起彼伏。蒙古人顧忌百姓反抗,對江南盡量以安撫為主。南人的日子因此相對比北人好些,比如稅賦較輕。


  ??這種等級製度和印度的種姓製度很相似,人為地把人按種族分成三六九等,規定誰是上等人誰是下等人,誰可以當官掌權,誰隻能當牛做馬。


  ??這種種族歧視雖然沒被寫進法律裏麵,但事實就是如此。


  ??通常情況下,當官掌權是蒙古人的專利,色目人偶爾也能分一杯羹,漢人(不管是北人還是南人)沒份。


  ??蒙古人在滅宋時利用過漢人,給漢奸們封官進爵鼓勵他們反戈一擊。但是時過境遷,漢人逐漸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凡是帶“長”的都沒漢人什麽事。跑腿兒的、打雜兒的——北京講話碎催——都是漢人的活。漢人隻能聽人家使喚而不能分享權力。


  ??按照等級製度規定,打死蒙古人賠命,打死色目人賠償黃金若幹,打死漢人隻須賠一頭驢錢。相比“一錢漢”、“兩腳羊”時代,漢人的地位在異族那裏還是提高了,都可以和驢比肩了。


  ??蒙古人不但搞種族歧視還搞職業歧視。他們把人按職業分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十等人也不是元朝政府的官方說法,相關法律也沒有明文規定,這是元朝讀書人對現實生活的總結。讀書人把自己放到老九的位置,自嘲地位低下。現在人說的“臭老九”就是打那時來的。


  ??後來有人把第八位的“民”改為倡,進而又改為娼。倡是戲子,娼是妓女。把“儒”放在“倡”或“娼”後麵突顯知識分子的地位低下。事實上蒙古人也的確非常鄙視讀書人。


  ??“十等人”的排法反映漢人感覺在遭受種族歧視的同時還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尤其是儒者,地位下降得太厲害了。


  ??“官”是蒙古人老爺。“吏”是色目人二爺。“僧”“道”是蒙古老爺的座上客。


  ??蒙古人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流行於遊牧民族中間的原始宗教,是對祖先、自然、圖騰的簡單崇拜。當蒙古人接觸到佛道等教,有小巫見大巫的感覺。成吉思汗和喇嘛教(吐蕃稱佛教為喇嘛教)教主八思巴、中原全真道掌門丘處機(王重陽的徒弟)都見過麵,相見恨晚啊。他封八思巴為國師掌管整個佛教,封丘處機為大宗師掌管整個道教。佛道兩派教徒在元朝享受很高的禮遇。


  ??僧排在道前麵是因為道輸給了僧。1258年,忽必烈主持佛道大辯論,由八思巴VS李誌常(全真道掌門,丘處機的徒弟)。辯論的結果,八思巴KO李誌常。全真教聲望大跌,從此由盛轉衰。


  ??佛教在元朝最吃香。元朝皇帝大多信佛。皇帝做法事都是大排場,布施都是大手筆。


  ??“吏”、“僧”、“道”是上三等人,受到蒙古人另眼相待,享受一定的特權。比如喇嘛在內地胡作非為,欺男霸女,搶房占地,官府管都不敢管。喇嘛打人,被打的隻能事後去告官而不能還手。如果還手,他的手會被蒙古人剁下來。


  ??“醫”、“工”、“獵”是中三等人。“醫”是救死扶傷醫生。“工”是有手藝的工匠。“獵”以遊牧、打獵為生的獵戶。他們可能談不上受蒙古人尊重,至少也受到重視、優待。比如工匠在元朝享受很好的工資待遇而且免勞役。蒙古人屠城時還知道先把工匠們挑出來,以備將來用得上。


  ??不過,“醫”之後的職業都是世襲的。老子行醫,兒子不能改種地。


  ??這倒好,各行各業都是祖傳手藝,代代相承。隻是子孫少了擇業的自由。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爺爺被定為淘金戶。到父親這一輩,金子已經被淘完了,可政府依然讓他按既定指標交金子。沒法子隻好跑吧。朱元璋一家從此成為盲流。後來遇到大災,一家人除了朱元璋哥倆全餓死了。


  ??中醫在元代沒什麽起色。倒是來自阿拉伯一帶的醫藥(回回醫)很吃香。必烈的太醫院就以回回醫生為主。


  ??其實在中三等人裏麵應該還有“商”和“兵”。商戶給蒙古人提供財源。兵戶給蒙古人提供兵源。


  ??商業是唯一從蒙古人那裏獲得發展的行業。蒙古人可不像漢人那樣歧視商人而是大力發展商業,鼓勵經商。商人是蒙古人的財神爺。商業是蒙古人的搖錢樹。商業稅占了蒙古財政的大頭。


  ??蒙古版圖橫貫南北東西也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便利。在蒙古人修的寬敞的驛道上,南來北往的商人接踵磨肩,騎馬持箭的蒙古人巡邏隊逡巡左右。驛站不僅為皇帝的信使服務,也對過往的商人服務,提供飲食住宿,出租車馬。


  ??為了便於商業和漕運,忽必烈還整修了大運河,使南來北往的商品和南方的糧食可以通過水路源源不斷地送往大都。現在可以見到的大運河基本都是元朝那時修的。


  ??著名的馬可波羅就是隨著歐洲商隊來到中國,將他的所見所聞寫進書裏,即《馬可波羅遊記》。


  ??中國出口的商品依然以陶瓷和絲綢為主。元代工匠新開發的青花瓷銷路非常好,此外還有青瓷和白瓷。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口商品裏開始出現棉布。


  ??棉花種植和棉紡織在元代開始普及。這要感謝那位偉大的老太太——黃道婆。


  ??紙幣在元朝的普及和應用也方便了貿易。不僅中國商人,外國商人也使用元朝的紙幣。紙幣畢竟比金銀銅幣更便於攜帶。不過元朝的通貨膨脹影響了紙幣的信譽。元朝一旦缺錢就拚命地印鈔票,造成貨幣大幅度貶值,最後幾乎一文不值被百姓拋棄。


  ??元朝政府也直接涉足商業領域賺取利潤。政府經商有很多便利條件,比如說壟斷,比如說許可證製度。金、銀、銅、鐵、鹽等屬於政府專營,價錢由政府隨便開。茶、鉛、錫等通過出賣許可證的辦法和商人合營。酒、醋等征收特別稅。普通商品的稅率通常是1/30,不算高,但政府缺錢時就難說了。


  ??“民”“儒”“丐”是排在最後的三種人。民是農民,儒是知識分子,丐是乞丐。這三種人裏絕大多數是漢人。漢人基本排在社會的下三流。


  ??農民和乞丐即使在漢人當權的社會也排不到前麵。但是儒生就不一樣了。


  ??想當年,“儒”的地位多麽受人敬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羽扇綸巾”走在街上都被人高看一眼。尤其宋朝重文輕武,“滿朝朱紫貴,全是讀書人”,讀書人“學而優則仕”,通過科舉進入“官”、“吏”階層,榮宗耀祖,享受榮華富貴。


  ??而如今,斯文掃地,讀書人被視作乞丐一般的寄生蟲。蒙古蠻子就想不明白,世界上竟還有這麽一群人,以讀書做為職業,憑著一嘴的“之乎者也”,竟也能吃香喝辣,甚至當官坐驕。在蒙古人的眼裏,讀書人手無搏雞之力,上馬揮不得刀,下地掄不得鋤,簡直就是一群廢物。


  ??蒙古人取消了科舉,斷了漢人進入“官”“吏”的路。後來雖然一度恢複,也隻是做做樣子,安撫一下漢人。蒙古人統治中國近百年,隻錄取過千把漢人知識分子進入政府機關。而蒙古公務員一屆就多達數萬人。


  ??從此,讀書人再想靠吟詩作賦、揮毫潑墨來搏取功名基本沒戲了,搏白眼還差不多。


  ??好在耶律楚材求情把儒者歸入和尚、老道一類免稅戶——儒教也可以算是宗教。不會幹任何營生的知識分子得以苟延殘喘,把坐吃山空的日子盡可能拉長一些。


  ??沒被評上儒戶的讀書人,不得不收拾起清高轉行幹起其他營生,比如測字、算卦、行醫、代寫家信之類。這讓人聯想到侯寶林的相聲《改行》。人總得活吧?


  ??農民相對受影響小些。他們生活在鄉下,遠離城市、遠離蒙古人,依舊種田交租,沒感覺跟以前有什麽不同。儒生大都生活在城市,對種族歧視、職業歧視的感受深一些。


  ??讀書人受打壓倒也有個“好處”,他們放下身架——也沒架子可端了,和被他們曾經鄙視的“倡”混在一起,為同是下三流的底層百姓創作了一批通俗作品,包括散曲、雜劇、白話小說等,大大豐富了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陽春白雪變成下裏巴人。


  ??元朝散曲、雜劇最有名。“元曲”的成就能和唐詩宋詞並駕齊驅。以關漢卿的《竇娥冤》為首的四大悲劇、以王實甫的《西廂記》為首的四大愛情劇是元曲的代表作。


  ??另外,白話小說開始流行,中國的“四大名著”有兩大: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三國演義》出於元代。


  ??元朝有一個好處:沒有文字獄。知識分子即使說了犯忌諱的話也不用擔心受懲。蒙古人聽不懂中國話,更不認識中國字。你就是當麵罵他祖宗也沒關係,沒準他還挑起大拇哥:“喲西,喲西”。


  ??蒙古人和金人、遼人不同,拒絕接受漢文化的同化。他們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其實連文字都是現上轎現紮的耳朵眼,比劃著畏兀爾字母的葫蘆畫出蒙文的瓢,哪有什麽文化可言?


  ??前麵提到過蒙古人的白話文聖旨是元朝的一景。他們寫聖旨可不像漢人那麽講究用詞,直接就是大白話,並且口語連篇,像小學三年級的作文。


  ??他們用蒙古語寫的聖旨、公文被翻譯成漢語後,滿眼是“怎生嗬(怎麽樣啊)”、“那般者(那樣的)”之類的口語,倒也通俗易懂。


  ??有人拿蒙古人的常用語找樂,在春節時寫了一副對子貼在門上。上聯是:宜入新年怎生嗬;下聯是:百事大吉那般者。人見人樂。


  ??在下三流之後,其實還要續上驅口,也就是農奴或奴隸。下三流再怎麽著還有自由。驅口連自由都沒有。


  ??蒙古人在戰爭中劫掠來的人口或俘虜都被當做奴隸分給各家各戶,戰後得到的地盤也會拿出一部分封賞有功將士。封地上的農民就毫無選擇地成為蒙古人的農奴。


  ??金國滅亡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成了蒙古人的驅口。南宋因為中途投降,待遇稍好點。不過蒙古人動輒將農民從他們的農田上趕走,任農田荒蕪以改做牧場。忽必烈時期全國驅口數占總人口的15%。元朝最大的奴隸市場設在大都,奴隸們被當做牲口一般買賣。


  ??十等人是對四等人的進一步細分。無論怎麽分都體現了蒙古人對漢人的歧視。雖然有個別蒙古皇帝對漢人進行一定程度的安撫,但不過是試圖粉飾、掩蓋種族歧視。種族歧視始終存在於蒙古人的統治之下。這是做亡國奴的代價,沒辦法。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