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320,王安石變法

320,王安石變法

  1067年——1081年宋神宗即位後重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但因朝野反對而失敗。


  ??宋神宗一上台就為錢發愁。


  ??辦喪事是很花錢的。宋神宗知道財政緊張,不想大辦也不想寒酸,下旨比照先帝的規格發送宋英宗。但大臣告訴他,國庫已經沒錢了。“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宋神宗又吃驚又無奈,隻得讓人從皇家的私房錢裏支錢發送老爹。


  ??國庫早已出現赤字。賦稅收入連官員工資、軍隊軍費都不夠。幾年之中連辦兩次國喪更是讓財政雪上加霜。


  ??宋神宗發現自己接了一個爛攤子,意識到“政事之先,理財為急”。沒有錢什麽事都辦不成。


  ??宋神宗於是任用王安石為相為他“變法”、“理財”。理財是目的,變法是手段。王安石說他有不增加百姓負擔而達到生財的手段,宋神宗很是期待。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散文都很出色。不過王安石在政壇上的名氣比文壇高,一提王安石馬上想到的是“王安石變法”而不是他的詩文。


  ??王安石的法子說到底就是開源節流,一方麵廣開財源,一方麵節省開支。


  ??開源方麵有青苗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等;節流方麵有均輸法、裁兵法、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等。


  ??所謂青苗法就是政府在農民青黃不接的時候貸款給農民,使他們不至於餓急眼了不管不顧押房子賣地,而有錢人趁機放高利貸或者壓價收購,從而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土地兼並、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國家把這買賣攬過來,一方麵幫百姓度過難關,另一方麵也給政府增加了利息的收入,一舉兩得。


  ??抑製土地兼並也可以減少稅收的損失。因為買地的人通常是富貴人家,他們總有辦法獲得免稅的待遇。土地在普通農民手裏肯定是要承擔賦稅的,但到了地主家就不一定了。所以,被兼並的土地越多,國家賦稅收入越少。


  ??另外農民把地賣了,熬過一時困境,卻換來一世困苦,後半生隻能為地主打工,或者改行做其他營生,包括上山為王落草為寇。社會治安變壞是土地兼並的另一個後果。


  ??古代政府通常都會想辦法防止土地兼並防止貧富兩極分化。


  ??方田均稅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地主、農民實際擁有土地的數量、好壞征收賦稅;

  ??農田水利法是指政府鼓勵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增加稅賦來源;

  ??免役法是指百姓可以出錢免勞役,也就是說不願意服勞役可以出錢雇人代服勞役。一般地主會出錢免役。有時候農民在農忙時間實在脫不開身也會出錢免役。


  ??市易法就是賤買貴賣,政府在物資供過於求的大量收購囤積,等市場短缺時拋售。這個法子是西漢的’劉晏發明,不僅能平抑物價,還能增加政府收入。


  ??所謂均輸法就是政府采購的時候哪便宜就去哪買,哪近從哪買,綜合考慮商品價格和運輸價格後確定采購地點。這樣政府支出就會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官吏搞腐敗。均輸法跟現在政府采購搞招拍掛的思路差不多。


  ??裁兵法、保甲法、將兵法都是針對冗兵,組織民兵代替正規軍維護社會治安,裁減正規軍立的老弱病殘,保留精兵交給常任武將加強訓練。這條改革措施之前已經有過實踐,應該是覺得效果不錯,現在向全國推廣。


  ??保馬法就是飼養馬匹改官養為民養,降低成本。


  ??此外,針對冗官,王安石也推出幾項改革措施。


  ??王安石吸取範仲淹的教訓沒敢去動鐵交椅,也就是沒敢裁減冗官,隻是在選才方麵做出幾條規定,比如科考傾向於論述而不是背誦。之前科考主要是考詩詞歌賦、背誦經文,不涉及行政能力測試。現在科考不再詩詞歌賦,改為策論,也就是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策試。這項措施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減少庸官,提高行政能力,並非直接針對裁減冗官。


  ??但是即使如此,王安石的改革措施還是引來反對聲一片。


  ??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程顥[hào]等大臣都反對變法。反對聲音最大的是司馬光。


  ??司馬光在曆史上以《資治通鑒》聞名於世。那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和司馬遷的《史記》齊名。從戰國一直寫到宋朝,一共1362年。


  ??司馬光在學術上貢獻巨大,但是在官場是個十足的保守派。他反對改革,認為“祖宗之法”——從宋太祖、宋太宗那裏流傳下來的法度——已過百年,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改革純屬擾民生事。


  ??程顥[hào]、程頤兄弟是當時的代表人物。哥倆把儒家發揮到極致,強調倫理道德是壓倒一切的大局。“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存天理,滅人欲”是程氏理論的核心內容。他倆的理論被稱為理學。儒學發展到理學階段開始走入極端。儒生因循守舊、食古不化、死摳本本的毛病也開始發揮到極致。


  ??司馬光給王安石寫過三封信,堅決反對變法。他認為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侵官”就是獨攬大權。“生事”就是沒事找事。“征利”是指與民爭利。“拒諫”就是不聽其他人的意見。


  ??王安石回信給予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地駁斥。


  ??他的回信被稱做《答司馬諫議書》。這篇文章曾被編入現在的中學課本。


  ??不過司馬光對王安石的指控也並非完全是憑空捏造。司馬光反對改革不假,但是王安石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在細節欠推敲,也給反對派留下攻擊他的口實。


  ??比如說青苗法,政府放貸救急百姓,這本來是好事。但是有些地方幹部為了完成上級攤派的貸款任務,強行貸款給農民,不管人家用著用不著。而對真正需要貸款的農民又擔心人家還不上造成壞賬,不肯貸給人家。這樣一搞,顯得政府唯利是圖,形象大壞。


  ??貸款百姓覺得半年20%的貸款利率太黑了。而放高利貸的認為政府壟斷經營搶別人的買賣。窮人富人都不滿意,都認為政府是在與民爭利。


  ??改革本來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出點問題、付點學費、出現不同的聲音都是在所難免的。隻要改革帶頭人、設計師能夠虛懷若穀,吸取經驗教訓,不斷修正自己,改革必然會在實踐中曲折前行。


  ??但是王安石是出了名的“拗相公”。他仗著皇帝撐腰底氣十足,做事從不跟別人商量,也不聽別人意見,一意孤行。對反對意見一概不加甄別地予以嚴厲駁斥,對反對者予以嚴厲打擊。


  ??他罵司馬光是司馬牛(曆史人物,胡說八道的代名詞),“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罵歐陽修“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害朝廷,留之何用?”,把蘇軾貶出京城……


  ??歐陽修和蘇軾等人其實並不反對變法,在範仲淹變法時他們就是變法的有力支持者。他們隻是對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某些問題發表了自己看法,結果受到王安石嚴厲的打擊。


  ??王安石這個人和漢朝晁錯能有一比,在性格上和為人處世方麵有一些缺陷。有好經沒好嘴,結果把好經也念歪了。


  ??王安石罵來罵去,把人都罵到對方陣營了,自己這邊隻剩下一堆溜須拍馬的。變法的推行越來越困難。後來連太後都站到司馬光那一邊,哭著求皇上別再用王安石了,王安石已經攪得天下大亂了。


  ??宋神宗一看王安石成了攪屎棍了,隻能把他被罷官出局。


  ??變法因此遭受重創。


  ??青苗法首先被廢。青苗法因為利息太高失去了保民的意義,遭人詬病。其他各法在不斷遭受非議的過程中陸續被廢。到宋神宗去世時,王安石變法已經廢除殆盡。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