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儂智高叛亂
1045年——1053年 包拯建言變法。廣西壯族人儂智高作亂,宋將狄青平之。
??範仲淹等人被攆走了,“慶曆新政”廢除了,但三冗問題還得想辦法解決啊。宋仁宗重新啟用韓琦等人,商討解決三冗的辦法,但最終也不了了之。
??包拯上書宋仁宗提出解決三冗問題一攬子建議。
??包拯,人們通常尊稱他為包公。傳說他膚色很黑,所以民間又叫他包黑子;他做開封府尹(開封市市長)時公正廉明、愛民如子、明察秋毫、鐵麵無私,所以又名包青天;因為他曾經當過龍圖閣大學士,所以也被叫做包龍圖。
??不過,這個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在“慶曆新政”期間,實話實說態度比較模糊。
??包拯是被保守派王拱辰舉薦入朝。王拱辰這個人在曆史上沒有名氣,但他的曾外孫女卻大大地有名,叫李清照。王拱辰是反對變法的。包拯算是他的門徒,對變法的態度令人琢磨不透。包拯曾上書宋仁宗要求“請罷按察使”,也就是召回朝廷派下去監督、考核州縣長官的官員。但是“慶曆新政”失敗後,包拯又建議“廢錮髒吏,選守宰,行考試補萌弟子之法”,反對把“慶曆新政”一股腦廢棄。
??包拯建議趁邊境無事撤回守衛邊境的中央禁軍,改為民兵守邊。民兵屬於義務兵,管吃就行,不需要發工資。養職業兵一個月的費用相當於養民兵一年的費用。
??類似的建議範仲淹也提過,朝廷沒有采納。一方麵他們懷疑義務兵的戰鬥力,擔心便宜沒好貨;另一方麵他們擔心地方勢力再次崛起,威脅中央的權威。包拯再提這個建議,朝廷也沒有考慮。
??不過,朝廷讓包拯負責“省冗官及汰軍士之不任役者”。朝廷把西北駐軍調一部分回內地,然後讓包拯裁減多餘的軍官,淘汰一些不適合繼續服兵役的老弱病殘。但裁軍工作隻限於在陝西作為試點進行,沒有推廣。
??軍人退伍需要安置。安置不好可能引起騷亂。相比節省軍費,朝廷更關心維穩。
??後來廣西發生戰亂。戰亂平息後,朝廷想把一部分禁軍留在南方,駐守邊疆。但家在北方的士兵不願意守邊。為難中,提點廣南西路刑獄(負責廣西司法的官)李師中提議招募義務兵守邊,在當地農民中四丁或五丁抽一組成一支軍隊。他的建議獲得批準。李師中組建起一支四萬人的義務兵軍隊解決了南方兵力缺少問題。
??但征召義務兵隻是一個臨時措施。朝廷並沒有推廣義務兵,取代職業兵。相反,後來在南方又組建了一支由職業兵組成的禁軍新軍,取代義務兵。說到底,朝廷還是信不過義務兵。
??軍隊數量減不下去,軍費開支自然高居不下。
??當時宋軍人數已達126萬人。財政收入一億二千多兩白銀,“而所出無餘”。
??包拯還提出冗官問題。宋真宗時官員數量九千多,現在達到一萬五千多,幾乎增加了一倍。科考錄取人數太多,對官員子弟獎勵性提拔太多,允許富人買官,這是官員數量猛增的幾個原因。他建議大力裁減官員人數,減輕百姓負擔。
??他的這個建議也跟範仲淹類似,但同樣沒被采納。因為裁減官員又涉及到幹部隊伍的穩定。
??後來他又建議嚴格執行“七十致仕”製度,也就是七十歲退休製度。對到點不肯退休的人“諷其致仕”、“降令致仕”,也就是勸說他退休,乃至強令他退休。七十退休對解決冗官問題有一定幫助,但也沒被朝廷采納。
??時任提點江南東路刑獄的王安石也上書皇帝要求改革,強調再不改革就有亡國的危險。他主要針對的是選官太濫,主張因才取官。但他的建議也沒有得到朝廷的采納。
??三冗問題越來越嚴重。宋朝的積貧積弱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宋仁宗知道三冗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生性仁慈的他狠不心來進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幹著急沒辦法。
??前麵提到的廣西戰亂發生在1052年。這次戰亂波及麵很廣,華南地區幾乎全麵淪陷。
??戰亂的主角是生活在廣西與越南交界一帶的壯族人。他們在首領儂智高的率領下起兵反宋。
??其實壯族人造反原本沒有宋朝的事。他們反的是交趾(越南)。
??交趾在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獨立了出去。因為鞭長莫及,中原也沒有人想著去收複。宋朝建立後,交趾向宋朝稱臣,接受宋朝的冊封,名義上稱臣,實際上還保持獨立。宋朝也就由他去了。那時對領土、主權不像現在那麽在意。
??壯族人在廣西邊境建立了一個小國,附屬於交趾。但兩國後來交惡,打了起來。儂智高就想脫離交趾投奔宋朝。
??宋朝考慮到交趾向自己稱臣,招降納叛不太合適,就拒絕了儂智高的請求。儂智高一氣之下連宋朝一起反。
??1052年,儂智高兵圍邕[yōng]州(廣西南寧)。
??賓州(廣西南寧賓陽縣)第一時間派兵救援。援軍進入邕州。邕州知州(軍政長官)陳珙在城上設宴款待援軍將領。酒還沒喝完,城就被儂智高攻破了。
??儂智高在邕州宣布建立大南國。
??這是壯族人在曆史上建立的唯一一個國家。
??儂智高拿下邕州後向四周擴張,橫掃廣西後又打到廣東。
??宋朝在南方駐軍很少,一座城池幾百人僅供社會治安使用,無力阻止儂智高入侵。
??眼瞅著局勢失控,朝廷沉不住氣了,趕緊調兵南下討剿儂智高。
??按照宋朝慣例,統兵之帥都用文官。宋仁宗派熟悉南蠻的文官楊畋為帥率兵南下平定戰亂。
??楊畋率軍來到廣州,畏懼儂智高兵多勢大,不敢出戰。儂智高久攻不下撤圍而去。楊畋率軍進擊,不留神被人家夜襲軍營大敗而回。
??儂智高打敗楊畋氣焰更加囂張,揚言讓他做兩廣節度使就降宋,否則要攻占湖南和四川。
??宋仁宗與群臣商議如何應對。大家反對議和,不同意把兩廣交給儂智高,主張另派主帥統兵再戰。
??楊畋敗回,宰相推薦抗夏名將狄青帶兵南下。
??狄青是朝中少有的善戰之將,有勇有謀。他從士兵憑借戰功一步步升到將軍,臉上還帶著當兵時的刺青。
??部隊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在士兵的臉上刺字,讓士兵難以在民間隱藏。
??富貴人家子弟從軍入伍就是軍官,不會被刺青。狄青是貧苦人家的子弟,並且沒有文化,入伍隻能從士兵做起。
??從士兵一步步升到將軍不僅是能力出眾也是運氣出奇的好。身經百戰多次受傷竟能全須全尾不能不感謝老天眷顧。
??跟西夏作戰時,雖然宋夏之戰最終以和談收場,但狄青在戰爭中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他帶部隊出去雖無大勝也無大敗。相比其他部隊被打得丟盔卸甲,狄青的表現就算相當不錯了。
??狄青率軍到了前線,下令諸將堅守不出不要跟儂智高交戰。有人打算跟狄青爭功,私自出戰被打敗。狄青二話不說將他砍頭祭旗。從此再沒有人敢違背狄青的軍令。
??狄青天天跟將領們飲酒作樂。
??儂智高知道狄青是宋朝名將不好對付,集結重兵防禦狄青,天天備戰。但通過探報發現狄青沒有進攻的意思,於是逐漸放鬆了戒備。
??1053年正月十五,狄青大排筵宴歡慶佳節。席間,狄青離席回營,下令全軍出擊。
??宋軍經過一夜的急行軍到達昆侖關。敵軍酒後酣睡,醒來發現宋軍已經殺到眼前。想據險阻擊已經不可能了,儂智高隻得率軍與宋軍正麵決戰。狄青親臨戰場舉旗指揮,根據戰場情況隨時調整部署。宋軍一戰擊潰敵軍。
??儂智高丟了要塞,率領殘餘逃回邕州。狄青根本不給儂智高喘息的機會,一路追殺跟踵而至。儂智高來不及布置防守,隻能棄城而逃。狄青順利拿下邕州。
??宋軍四處追捕儂智高以及敵軍殘餘。儂智高逃入雲南大理後不知所蹤。
??宋仁宗得知狄青一戰平定儂智高,喜出望外,下令封狄青樞密使、同平章事。
??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這個職務一直由文官擔任,從沒讓武將染指。狄青是第一個武將樞密使,並且掛著宰相的頭銜。
??楊業之孫、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作為先鋒官跟隨狄青南征,戰後也得到提拔。
??軍隊贏得了戰爭,狄青做了樞密使,軍隊的地位得到提升。
??但是好景不長,重文輕武的習慣思維又開始打壓軍隊。
??朝廷上下對武將掌權充滿戒心。以文人為主的朝廷也恥於跟一個大老粗為伍。不斷有人去宋仁宗那裏吹涼風,以種種理由要求宋仁宗免去狄青的職務。
??有一次城中雨後積水,狄青的府邸被水淹了,狄青舉家住進相國寺。他把寺中大殿當做臨時起居室。
??相國寺是皇家經常舉辦佛事活動的寺院。狄青把相國寺占了並且把大殿當成起居室,引起別人不滿。
??原本對武官充滿戒心的大臣認為狄青此舉顯示出他已有僭越之心。並且狄青有軍權有威望對皇權構成威脅。有人把狄青的事情上綱上線之後報告給宰相。宰相馬上“以熟狀出青(狄青)判陳州”。
??熟狀就是正副宰相聯名簽署的文書。
??三人成虎。朝廷重臣都認為狄青有問題,宋仁宗也開始猜忌狄青。他批準了熟狀。狄青被解除樞密使的職務下放到陳州任節度使。雖然狄青還掛著宰相銜,但實權已經沒了。
??狄青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錯,問傳旨的大臣。大臣無言以對,隻得實話實說:朝廷疑你。
??被皇帝懷疑不忠,身價性命難保。狄青“驚疑終日”,終於發病而死。
??狄青死了,朝廷又恢複了文臣一統天下的狀態,宋朝也恢複了重文輕武的狀態。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