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262,兩稅法

262,兩稅法

  779年——780年唐代宗無力討剿鬱鬱而終。太子李適即位,是為唐德宗。宰相楊炎以兩稅法代租庸調。


  ??唐代宗是老好人、和事佬,不希望跟任何人發生衝突。國內外的麻煩已經夠多了。唐代宗不願多生事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過且過。但他的苟且偷安反倒使內憂外患愈加嚴重。


  ??779年,唐代宗鬱鬱而終。


  ??群臣給他擬定的諡號是“睿文孝武皇帝”,也就是說唐代宗不但睿智孝道,並且在文治武功方麵也非常出色。


  ??大臣給自己的皇帝做評語肯定是專揀好的說。唐代宗能不能稱得起這四個字值得商榷。


  ??唐代宗給人的感覺是腦子不糊塗,明白是非對錯,就是膽子小,顧慮多,敢想不敢做。比方他對藩鎮割據過於姑息,對權臣亂政過於遷就。吐蕃打來的時候,他倉皇而逃致使京城淪陷、禁軍潰散,隻見“怕”不見“睿”字。


  ??他的確很有孝道。唐玄宗、唐肅宗先後病倒,他兩邊伺候,衣不解帶。


  ??對於文治,唐代宗在經濟恢複方麵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吏治方麵唐代宗一朝出現元載之流貪腐亂政的官員。


  ??在武功方麵,唐代宗最大的成就是結束了安史之亂。雖然說安史之亂曆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代,但最終結束是在唐代宗上台後。


  ??但是外患在唐代宗時期變得嚴重起來。吐蕃、回紇輪番進犯唐朝而唐代宗無力解決。藩鎮割據在唐代宗時期變得越來越嚴重。他排除了安史之亂這顆雷卻埋下藩鎮之亂這顆雷。


  ??《舊唐書》評價唐代宗“古之賢君,未能及此”。這話說得過了。《新唐書》評價他“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這話相對中肯。他也隻能算是一個“中材”,勉強及格的皇帝。


  ??《舊唐書》基本成形於唐朝。本朝人撰史不太敢說本朝皇帝的壞話。《新唐書》成形於北宋,對前朝皇帝的評論少了很多顧忌。


  ??唐代宗死後,太子李適[kuò]即位,是為唐德宗。


  ??唐德宗上台後把年號定為“建中”,有重建中華、重樹皇權、重振大唐王朝的雄風的意思,希望能有所作為。


  ??唐德宗納諫如流,知錯就改。大臣的進諫隻要說得對,他馬上照辦,從不考慮自己的麵子問題。


  ??唐代宗在位時寵幸宦官。宦官奉旨出使向對方索要禮物,唐代宗不但不加禁止還認為如果對方給宦官的禮物少就是輕視皇帝。於是宦官每逢出使就大肆索要禮物。他們不認為這是索賄倒是認為應得的報酬。


  ??唐代宗組織諸侯打田承嗣時,宦官馬承倩奉命去李寶臣那裏傳旨。臨走時,李寶臣送給他100匹絹。馬承倩當場把絹扔在路邊,破口大罵。李寶臣在部下麵前很沒麵子。他的部下勸他別再替皇帝打田承嗣了。現在用你出力還這樣對你呢,等打掉田承嗣還指不定什麽樣呢。李寶臣於是沒心勁再去打田承嗣。


  ??唐德宗知道這個流弊,決不允許宦官索賄受賄。有個宦官出使滿載而歸。唐德宗知道後將那個宦官一頓胖揍之後流放。出使未歸的宦官得知後不敢再收取禮物。已經收取禮物的趕緊把禮物扔進山穀。


  ??宦官收取禮物被罰。官員收取禮物更是嚴懲不貸。各地孝敬皇帝的禮物要麽被拒收,要麽被轉入國庫代替賦稅。


  ??唐德宗提倡節儉,提倡廉政。他自己不貪圖享受,裁減樂隊、宮女放他們出宮,把皇家園林的所有野生動物都放歸大自然,節省開支。


  ??大臣攀比,蓋的宅子一個比一個豪華。唐德宗為製止攀比奢華之風,找出典型,拆了他們的宅子以儆效尤。


  ??他任命宰相楊炎推行稅賦改革,“作兩稅法,一變租庸調舊製”。


  ??唐朝“舊製”是“租庸調”製,按每家丁數收取若幹石糧食的租、若幹尺絹布的調、若幹天勞役的庸。舊製稅法是按人頭收稅,有幾個壯勞力收取幾份“租庸調”。


  ??楊炎以“兩稅法”代替了人頭稅,按每家擁有的財產、土地的多少來收稅。家財萬貫,立著房子躺著地,銀行裏存著多少多少人民幣,那就多交點;窮得叮當響,頭無半片瓦,腳無立錐地,吃了上頓沒下頓,那就少收點。這個稅法比以前進步了很多,公平合理了許多,收來的稅也比以前多了許多。


  ??舊製的人頭稅是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上。“人各有其田”。每個農民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唐朝中期,均田製已經徹底崩潰。好些人因為天災人禍或者好吃懶做把地賣了。在農民中間出現了地主和貧農兩個階層。


  ??以前的地主都是貴族,因為有封地而成為地主。後來因為土地買賣,土地從窮戶匯流到富戶,出現了不是貴族的新型地主。根據實際擁有的土地數量,農民分化成地主、富農和貧下中農各階層。


  ??同是農民出身,怎麽就有了窮富差別?進而有了地主和雇農的區分?這個問題沒必要研究。就跟一奶同胞的兄弟,怎麽就有做老板的,有給老板打工的,各有各的原因。


  ??“地主”是怎樣煉成的?不是一句“剝削”就能解釋得了的、解釋得通的。


  ??土改時期,地主被當作罪惡的化身,被打被殺被“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財產房屋和土地被瓜分一空。貧下中農打著正義的旗號“占他娘的房,分他娘的糧,搬他娘的床,睡他娘的婆娘”。


  ??其實地主何罪?無非仇富心理作怪而已。等打到了地主,恢複了“均田製”,搞起大鍋飯,發現無非一起受窮而已,隻好又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共同富裕。


  ??唐德宗時期,ZF接受均田製已經被破壞的現實,然後根據現實情況改進稅法。


  ??既然有了地主和雇農的分化,再一刀切地按人頭數收稅就不合理了。同樣一筆錢,對地主來說可能是九牛一毛,對貧農來講那根毛可能比他腰還粗。所以那時候逃稅、流亡的農民非常多。


  ??改為按財產、土地綜合收稅後,在相同的稅率下,窮富負擔均等。富人因為財富的基數大,所以交的稅相對也多。窮人基數小交的也少。農民的負擔減輕了,國家的稅收卻增加了,地主老財也無話可說。


  ??“兩稅法”這個挺不錯的創意被後世的皇帝沿用了下去。


  ??唐德宗繼續重用理財專家劉晏負責全國的經濟工作。劉晏恢複漕運,建立常平倉,改進食鹽專賣製度,不但平抑了物價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危機。


  ??當時因為戰亂,河道失修,盜匪橫行,漕運廢弛,南方的糧食運不過來。關中一遭災就出現糧食短缺、糧價飛漲問題。有時一鬥糧食能賣到1000錢,比平時貴出幾百倍。糧價上漲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全麵爆發。糧食短缺同時又爆發通貨膨脹,老百姓的日子就別提多艱難了。別說老百姓,皇上有時候都揭不開鍋,吃了上頓愁下頓。


  ??劉晏疏通河流,恢複漕運,為皇上為關中解決了大問題。漕運也方便了各地糧食、土產等商品互通有無。


  ??劉晏還建立了國家儲備倉庫,在豐年時購入糧食,在災年時售出,削峰填穀,即緩解了災情也保證了糧價相對平穩。


  ??他最有創意的事情是改進了鹽鐵專賣製度。他的革新被後世效仿。


  ??以前ZF對食鹽是統購統運統銷一條龍,不允許百姓涉足。但是國營買賣有個問題就是成本高、質量差,百姓意見大。劉晏上任後改為統購不統銷,隻控製生產源頭放開流通領域。ZF就象一個大批發商,把收上來的食鹽加價賣給零售商。左手進,右手出,銀子就到手了。商人負責運輸和零售。國家因為取消國營的運輸係統和銷售網絡節約了大量成本,增加了財政收入。食鹽銷售因為打破銷售壟斷降低了售價。國家、商人、消費者三得利。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