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文成公主
640年——643年 唐太宗遣文成公主與吐蕃和親。平薛延陀之亂。
??吐蕃怕了唐朝,更加迫切地希望跟唐朝和親,派人攜重金前來下聘禮,希望從此跟唐朝友好相處。唐太宗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將文成公主許配給吐蕃讚普。
??文成公主並非唐太宗的女兒,隻是普通的皇室宗親,臨時封為公主嫁到吐蕃。
??641年,吐蕃國相代表鬆讚幹布前來迎親。唐太宗為文成公主準備了豐富的嫁妝,風風光光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龐大的送親隊伍帶著佛經佛像和內地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到了高原。
??為了迎接文成公主的到來,鬆讚幹布在都城拉薩修建了不達拉宮。
??布達拉宮規模宏大,有1000間房,相當於現在故宮的規模。這個土木結構的建築一直存留了一千年,後來大部分毀於戰火。至今仍然留存的隻剩下山頂兩座佛堂。我們現在看到的布達拉宮是後來重建的。
??文成公主入藏給唐朝帶來幾十年安靜。鬆讚幹布死後,吐蕃又來騷擾中原,成為中國邊境的一大禍害。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當初DONG突厥滅亡後,投降的D突厥人被唐太宗安置在長城以南。有些突厥人被編入tangjun。
??突利可汗的弟弟結社在tangjun中任中郎將,因為久未升遷心懷怨恨。他糾集了數十人意圖謀反,打算闖入皇宮殺掉唐太宗。當然了,幾十個人造反根本不可能成事。結社等人在宮外胡殺亂砍一通後逃之夭夭。他想逃回部落,但中途被TJ捉到斬首。
??結社造反讓唐太宗對突厥人產生疑慮。他擔心內遷的突厥人將來也會造反,下令將內遷的突厥人全部遷回漠南。
??但是漠南現在已經是薛延陀人的天下。突厥人不敢回去。唐太宗於是把兩族人叫到一起做調解工作。他以大漠為界,讓薛延陀住在漠北,讓突厥人住在漠南。誰敢跨過大漠侵掠對方,唐朝將派兵征討誰。
??薛延陀當時勢力還小,不敢不服從唐太宗的安排,但內心非常不滿。
??第二年開春,內遷的突厥人陸續渡過黃河返回漠南老家。
??薛延陀已經將漠南視作自己的地盤,對唐太宗逼他們吐出到嘴的肥肉忿忿不平。他們遷怒於那些回遷的突厥人,把他們視為入侵者。薛延陀人看返鄉的突厥人就像阿拉伯人看複國的猶太人。
??唐太宗認為內憂外患都解決了,重提泰山封禪之事。這回沒人再反對了。大家開始討論封禪大典的禮儀。唐太宗起駕洛陽,準備明年從洛陽出發去泰山祭祀。
??薛延陀得知唐太宗離開長安,大喜。薛延陀的可汗對手下說,皇上去泰山封禪必有大部隊隨行保護,邊境兵力勢必空虛。我們此時去打突厥,一定會手到擒來。
??於是,二十萬薛延陀人越過大漠進入漠南,向突厥人發動襲擊。突厥人無力抵抗,倉皇逃回長城以南。薛延陀人重新占領漠南。
??但是薛延陀非常不走運。唐太宗在洛陽時天上出現彗星,認為不吉利,放棄封禪回來了。
??唐太宗得知薛延陀膽敢違命南侵,大怒。他不允許長城外存在敵對勢力,派李世勣率軍十幾萬反擊薛延陀。
??李世勣率軍殺出長城。薛延陀知道李世勣的大名,看到李世勣的大旗就逃之夭夭。
??李世勣不肯放過薛延陀。不打疼他,他不長記性。李世勣挑選了6000騎兵精銳追擊薛延陀。
??薛延陀有20萬人,看李世勣隻有區區6000人就敢孤軍深入追擊他們,決定停下來跟他打一仗。
??兩軍對壘。薛延陀軍隊萬箭齊發射擊TJ。TJ的馬匹沒有披甲,很多中箭倒地。李世勣下令騎兵下馬步行發動進攻。訓練有素的TJ迅速組成幾百人一組的步兵方陣,手持長槊衝向敵陣。槊是騎兵專用的加長加重的長矛。薛延陀人麵對刺蝟一般的方陣不知道從哪下嘴,雖然人多也不具優勢。薛延陀人圍住李世勣亂打一氣。這時,李世勣副帥薛萬徹領著一支幾千人的騎兵隊伍趕來增援。他悄悄迂回到薛延陀的後方發動襲擊。薛延陀腹背受敵頓時大亂,四散奔逃。TJ斬殺三千人,俘虜五萬人。而逃回漠北的那些薛延陀人遇到大風雪,人馬凍死十之八九。
??據說大風雪是薛延陀人求神求來的。先前薛延陀人擔心TJ追擊,“祭天祈雪”求他們的神降風雪阻截TJ。他們的神有求必應,隻是反應慢了些。大風雪降下的時候,薛延陀人已被追上殺敗。他們在逃竄的路上遭遇風雪,寸步難行,死傷無數。這真可謂作法自斃。
??薛延陀慘敗,向唐朝告饒求和。李世民放了他們一馬,沒有趕盡殺絕。薛延陀從此再不敢過大漠。突厥人放心返回漠南。
??邊境之亂讓唐太宗後悔泰山封禪的事,對魏征說:這陣朝臣進諫的怎麽少了?言外之意,我重提泰山封禪時怎麽不見有人反對呢?
??魏征實話實說:皇帝虛心納諫,進諫的人肯定就多。如果皇帝不信任臣下,臣下進諫就會被當做誹謗。畢竟敢於犯顏直諫不惜以身殉國的人不多。大家害怕惹怒皇帝招致責罰,因此都不敢說話。
??唐太宗知道魏征這是在委婉地批評自己不夠虛心納諫,表示願意敞開胸懷接受批評,要大家隻管放心進諫。之後唐太宗在虛心納諫方麵的確有了很大改善。
??魏征生病,多日沒來上朝。唐太宗親自寫信慰問,並且說:數日不見,我覺得自己的失誤又開始多起來。本想親自去你家討教,又害怕打攪你養病。你要有什麽指教可隨時上書給我。
??643年,魏征因病去世。
??魏征是唐太宗最寵信的大臣。唐太宗待之以友,敬之以師,幾乎對他言聽計從。而魏征從不利用唐太宗的寵信為自己謀取私利,而是直言進諫唐太宗的過失。唐太宗能保明君之名一半的功勞在於魏征。
??魏征之死讓唐太宗悲痛萬分。他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唐太宗經常在朝堂之上懷念魏征忠誠和正直。他在魏征死後令人將唐朝24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宮中的淩煙閣內,供他時常瞻仰。這24位功臣中有長孫無忌、魏征、杜如晦、房玄齡、程知節、李靖、侯君集、李孝恭、尉遲敬德、李世勣、秦叔寶等。
??但是不久後因為太子謀反案,唐太宗改變了對魏征的看法,不再認為魏征是忠臣。
??唐太宗的皇後給他生了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因為是嫡長子被封為太子。
??李承乾很聰明,很得唐太宗喜愛。唐太宗也精心栽培他。後來李承乾騎馬摔折了腿,成了跛子,走路一瘸一拐,非常不雅觀。
??李泰儀表堂堂,文采出眾。他曾組織各地學者編纂了一部大型地理學專著《括地誌》。這本五百多卷的地理誌詳細記載唐朝全國三百多州(相當於地級市)的山川、城池、古跡、物產、風俗、人物、神話傳說、重大曆史事件等內容,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可惜的是,這部書在南宋以後失傳。流傳至今殘篇斷簡隻能湊出數十卷而已。
??“古之賢王皆招士著書”。唐太宗對李泰招攬名士著書立說非常欣賞。唐太宗說這孩子很像年輕時的自己,對他另眼相待。“令泰徙居武德殿”。武德殿在皇宮東側,緊挨著唐太宗的寢宮,與太ZIGONG一牆之隔。
??魏征為此勸諫唐太宗不要這樣做。讓李泰住在更靠近皇上的地方,容易讓人誤會,對李泰和太子都不好。
??唐太宗於是讓李泰又搬回自己的王府。
??魏征是堅定的太子派,處處維護太子。但是唐太宗有意無意表現出來的對李泰的偏愛讓一些大臣包括李泰在內有了非分之想。他們開始和李承乾爭奪太子之位,經常去打李承乾的小報告。
??偏偏李承乾也不檢點,有大把的小辮子讓人抓住。比方說,唐太宗曾指示有關單位,太子支取國庫的財物,不論數量多少都不要限製。於是李承乾開始毫無節製地動用國庫財物。太子左庶子(太子的輔臣)張玄素勸他說:勤儉愛民才能成為一代明君。不到兩月,殿下已用掉了七萬錢,這簡直是太浪費了。希望殿下能居安思危,嚴格要求自己。李承乾聞聽大怒,命人用馬鞭抽他,差一點把他打死。亂花錢又聽不得批評,這都是唐太宗忌恨的。這樣的事情傳到唐太宗耳朵裏,可想而知唐太宗對李承乾一定會很生氣。
??唐太宗在李泰等人的挑撥下越來越不喜歡李承乾。所幸魏征等老臣力挺李承乾,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勉強還能保住。
??魏征死後,李承乾擔心太子之位不保,開始謀劃搶班奪權。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