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230,貞觀之治

230,貞觀之治

  ,626年——629年 唐太宗勵精圖治,休養生息,使政治清明,經濟恢複,取得天下大治,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大赦之後又厚葬李建成、李元吉,與太子派達成和解。太子的部下陸續都歸附到唐太宗的麾下,其中包括曆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征。


  ??魏征原來是李建成的師爺,曾勸太子李建成先發製人幹掉李世民,以免橫生禍端。李建成死後,唐太宗欣賞他的膽識和才能,不計前嫌,任命他為諫官,專門負責給皇帝提意見。而魏征果然不辱使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看見皇帝有哪做的不合適了,當即提出來,絲毫不留情麵。即使皇帝的臉已經拉成驢臉了,他也毫無懼色,該怎麽說還怎麽說。


  ??魏征敢諫也能諫到點子上,並非逮誰跟誰抬杠的杠子頭。他是一個站得高看得遠、看得深、看得準的政治家。他提的意見事實證明都是正確的。這是他屢次犯顏直諫卻沒有觸黴頭的最重要原因。


  ??當然他也有惹惱唐太宗的時候,雖然唐太宗以虛心納諫而著稱。


  ??有一次唐太宗在後宮大罵魏征:“會須殺此田舍翁。”說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他的皇後長孫氏忙問他怎麽回事。唐太宗說:“魏征每廷辱我”。魏征每次上朝都會弄我難堪。


  ??長孫皇後聽後一語不發,進內室穿戴好朝服,出來拜見唐太宗。唐太宗不解其意。


  ??長孫皇後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明之故也。妾敢不賀。”臣子敢於直言不諱,是因為君主是個開明的君主。陛下是個明君,我怎能不慶賀呢。唐太宗一聽,轉怒為喜。


  ??唐太宗不但沒宰了魏征,還對他不斷封賞。在魏征的示範作用下,朝裏民主氣氛濃厚,大家踴躍發言,群策群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唐太宗規定: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員入朝議事,都要叫上諫官,有問題及時糾正。


  ??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核機構。任何國家層麵的決策過程都要接受諫官的監督。唐太宗建立監督機製,防止政策出現失誤。


  ??除了魏征,唐太宗在治國方麵依靠的重臣是房玄齡、杜如晦。他任命他們倆為左右仆射,也就是正副宰相。“玄齡善謀,如晦能斷”。一個為他出謀劃策,一個為他評估決斷,兩人是他的左膀右臂。


  ??不過,唐太宗並非對他們言聽計從。對於大政方針,無論是宰相還是自己拍板決定,下詔之前還要經過門下省的審核。唐太宗強調了“五花判事”製度。


  ??唐太宗下旨:“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對於軍國大事,交由門下省集體討論並且簽字確認後才能頒布。一個政令從製定到下達,上有皇帝、宰相、諫官討論,下有門下省審核,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政令出現偏差。


  ??唐太宗處事公正,一碗水端平了,不偏不向。


  ??唐太宗登基時封賞群臣,完全依據本人功勞的大小論功行賞。有些人認為自己功勞比別人大但封賞卻比別人小,心懷不滿。唐太宗的親叔叔李神通就不服自己位居房玄齡、杜如晦之下。唐太宗說你雖然參加革命最早,但指揮戰鬥屢戰屢敗。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李神通聽罷無話可說。大家一看唐太宗對自己的親叔都一點不偏向,對唐太宗的公正心悅誠服。


  ??唐太宗公正無私也帶動了群臣“趕幫超”。君臣公正無私使百姓對ZF心悅誠服。


  ??唐太宗要求執法官員既要嚴格、公正,也要“寬仁慎罰”。


  ??唐太宗規定死刑必須三審後才能執行,正如現在所推崇的死刑案件三審終審製,避免誤判誤殺。


  ??據說唐太宗曾親自到監獄複查死囚,竟無一人喊冤,對ZF的判決心服口服。唐太宗允許死囚回家過年安頓家小,一年以後回來受刑。全國一共400死囚一年後,一個不少全回監獄報到。唐太宗認為他們人性尚存,將他們全部釋放。


  ??“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現在聽起來就像神話。可以想象的出唐朝ZF的公正造就出的那種威信、ZF的仁愛激發出的人性光輝。


  ??唐太宗以“仁政”治國安民。


  ??唐太宗因為是武將出身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他上台後虛心向群臣請教。他發揚民主讓群臣圍繞“王道”和“霸道”展開辯論。


  ??“王道”派主張“德治”,教化百姓向善。“霸道”派主張“法治”,亂世用重典。前者認為,天下能不能治理好,關鍵在於領導幹部而不是百姓,應該在政策麵找原因,不要往老百姓身上推責任。後者認為,天下難治是因為人心不古,百姓變得越來越奸猾難管,必須用重刑才能威懾住。


  ??唐太宗傾向於前者。他說老百姓做賊為盜是因為苛捐雜稅、TGL。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才置法律於不顧。如果我們輕徭薄賦、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還有誰願意去做盜賊呢?

  ??唐太宗選擇了魏征等人所提出的“仁政”主張,確立以“仁政”為一個中心、“教化、帝道”為兩個基本點的治國方針。


  ??“仁政”就是對百姓要有愛心和同情心;“教化”就是對百姓要有誠心和耐心,以教育感化為主,懲罰為輔。“帝道”就是向“三皇五帝”學習,和百姓同甘苦、共患難,時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時刻把群眾的困難掛在心間。


  ??唐太宗的仁政在幾年裏就開花結果:社會安定,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和ZF心貼心。國內由亂世轉為治世。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唐太宗當政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


  ??與唐朝欣欣向榮相比,突厥一直天災人禍不斷。東西突厥再次反目,頻起內訌。D突厥災年連連,不是旱就是雪,餓死馬牛羊無數。頡利不得人心造成屬下紛紛反叛。突厥旗下的薛延陀、回紇等部落脫離突厥自立門戶,從此跟突厥戰爭不斷。


  ??唐太宗有意趁機出兵討伐突厥。但長孫無忌勸他稍安勿躁。不管怎麽說,突厥去年兵臨城下的時候我們跟他們簽訂了盟約。突厥沒有侵入我們的邊境而我們侵入突厥邊境是我們失信,有損大國聲譽。乘人之危也不是王者之道。不如等他們背盟犯邊再說。


  ??唐太宗於是暫時摁下討伐突厥的念頭,等待更好的時機。


  ??唐太宗派人出使薛延陀,封薛延陀首領為可汗,希望跟薛延陀聯手夾擊突厥。薛延陀求之不得,接受封號,率領回紇等部落向唐朝稱臣。


  ??幽州以北的契丹、奚等部落也棄暗投明歸附唐朝。


  ??頡利可汗大怒,派小可汗突利率軍北上,報複北方胡人。但是突厥人的戰鬥力今非昔比,突利大敗而回。頡利氣得用鞭子抽打突利,差點殺了他。突利心懷怨恨,率軍南下歸附了唐朝。


  ??頡利可汗的勢力越來越衰弱。


  ??突厥內亂,無暇顧及朔方的梁師都。唐太宗決定趁機把朔方奪回來。


  ??梁師都自從隋末以來一直占據著延安以北黃河“幾”字彎地區。他與突厥相互勾結,充當突厥的馬前卒,配合突厥人入侵唐朝。延安離長安隻有六百裏。唐太宗視梁師都為眼中釘肉中刺。


  ??628年,唐太宗出兵討伐梁師都。


  ??TJ連戰連勝殺至朔方。頡利可汗派軍救援。但老天爺站在TJ一邊,降下風雪,凍死了突厥人的馬和羊。戰鬥力大損的突厥人被TJ輕易擊敗。梁師都的手下於是砍下梁師都的腦袋舉城投降。


  ??河套地區黃河以南部分被唐朝奪回。唐太宗命名為夏州。


  ??頡利可汗被激怒,開始不斷犯邊。


  ??有人建議唐太宗征調百姓去邊界修長城阻止突厥入侵。唐太宗不同意。他說:讓他們來吧,正好省了我們遠征的辛苦。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