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七國之亂
公元前154年——前150年 漢景帝平七國之亂。七王自殺。漢景帝廢太子榮,立劉徹為太子。
七國發動叛亂後,吳楚作為叛軍的主力率先殺向長安。
齊王先前同意參加叛亂,但臨陣反悔保持中立。膠北王宣布起兵但被部下搶先一步挾持,動彈不得。淮南王劉安宣布響應叛軍。他的丞相自告奮勇領軍出征。劉安很高興,把軍權交給了丞相。沒想到丞相得到軍權後把臉一變,下令關閉城門,封鎖王宮,把劉安給軟禁起來了。淮南因而也沒有參加叛亂。
齊王出爾反爾惹惱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他們合兵一處攻打齊王,打算逼他入夥。
七國叛亂後實際上隻有吳楚趙三國殺往長安。
吳王有錢,重金懸賞有功之人。賞格比平常高一倍。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吳軍一馬當先殺向長安,遇佛**遇鬼殺鬼,攻城拔寨,攻無不克。楚軍緊隨其後為其助力。趙軍已做好戰鬥準備,單等吳楚軍隊殺到就加入他們。
漢景帝慌神了,急忙問他的智囊晁錯怎麽辦?
晁錯也慌神了。他沒預料到藩王真的敢反。他出主意讓皇帝趕緊禦駕親征去抵抗七國聯軍,自己替他坐鎮長安。漢景帝一聽就火了,叛軍來了你把我推出去,你躲後麵?
晁錯再出主意,要不咱割地請和?
漢景帝無語,對晁錯失望透頂,不再理晁錯。
老臣袁盎給漢景帝出主意:禍是晁錯闖出來的。諸侯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那咱就把晁錯推出去舍車保帥。
漢景帝未置可否。
以丞相領銜的一批重臣紛紛上書彈劾晁錯,建議漢景帝殺了晁錯。
“錯為人峭直刻深”,也就是說晁錯為人嚴厲、耿直、苛刻、心狠,很不討人喜歡。朝中朋友不多,仇人不少。關鍵時候拉他一把的沒有,推他一把的可不少。
景帝也是沒主意了,點頭同意。
於是晁錯被騙出家門推上囚車拉到刑場腰斬了。
漢景帝派人去告訴劉濞:我已經自己動手清君側了,你們趕緊退兵吧。
使臣回來。漢景帝問他:他們肯退兵了嗎?
使臣說:怎麽可能?已經反了,還能收手再等你削他?他們是要和你爭天下。
漢景帝後悔不迭,白殺一個晁錯。但是後悔已經沒有用了,趕緊想轍擋住七國聯軍吧。
好在22個藩國反了七個還有15個,多數藩國沒有卷進來。他們或是站在中央這一邊,或是保持中立。七國聯軍兵指長安,河南的梁國首當其衝。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景帝曾在家宴的酒桌上對竇太後和梁王說:等我百年以後就把皇位傳給弟弟。太後聽了很高興。梁王也很開心。
吳王叛軍殺到,梁王使出渾身解數阻擊叛軍,屢戰屢敗,但寧死不投降。梁王的拚死抵抗給漢景帝調兵勤王爭取了時間。
漢景帝任命中尉(首都衛戍區司令)周亞夫代理太尉(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集結兵力反攻七國。
周亞夫沒有去救梁國而是率兵插入到吳楚聯軍的背後斷了他們的糧道,然後築營堅守不出等其自亂。果然,叛軍進攻未果而糧草已盡,軍心大亂。周亞夫趁勢攻擊,聯軍大敗。吳王、楚王兵敗被殺。
齊王被四王圍攻,力不能支,向四國求和。雙方正在談判期間,漢軍殺到,擊潰了圍城部隊。齊王被人揭發打算投降叛軍,怕漢景帝追究,畏罪自殺。其他四王也先後自殺。
漢軍再去打趙國。趙國一麵抵抗漢軍一麵向匈奴求援。匈奴看叛軍大勢已去,沒有可乘之機,拒絕出兵。趙國最終被漢軍滅掉。趙王也自殺了。
七國之亂三個月終被平息。
“七國之亂”看似很容易就擺平了,實際上當時的局勢非常凶險。當七國聯軍殺來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漢軍。當時周亞夫帶兵出征時,“列侯封君從軍,借款治裝,子錢家(放高利貸的)以成敗未定,多束手”。沒人敢借錢給這些列侯封君,多高利息也不借,擔心錢收不回來。這些列侯封君都是以封地的收入作為抵押借錢。但他們的封地都在關外,已經屬於敵占區了。他們借錢的用途是招兵買馬收複封地。但是一旦他們收不回封地,這錢就算白瞎了。當時人都認為漢軍必敗,所以都不肯借錢給他們。
有一個家夥膽大,以十倍利息借錢給這些封君。當時正常的利息在20%——100%之間。他要1000%。他之所以要這麽高就是因為風險太大。這就跟賭球的賠率一樣,一賠十。贏就贏個大的,賠就血本無歸,玩的就是心跳。結果這家夥賭贏了,家產翻了十倍,一躍成為關中首富。
其實,漢景帝對這場戰爭也是毫無勝算。否則他不會應叛軍的要求殺了晁錯。殺了自己大臣討好叛軍,太跌份了。而叛軍一方認定自己必勝無疑,所以不理睬漢景帝的妥協繼續進攻,結果敗給周亞夫。
說來說去還是周亞夫厲害。他是周勃之子、將門之後。漢文帝臨死前把他推薦給漢景帝,果然不負眾望。
當然還有一個大功臣不能不提,那就是梁王劉武。不是梁王拚死擋住叛軍,叛軍早就攻到長安城下。十個周亞夫也救不了漢景帝。
劉武後來跟漢景帝爭皇位,一是因為漢景帝有言在先,二是認為自己有功於大漢王朝。
總而言之,漢景帝險勝“七國之亂”,渡過一劫。
平叛之後,漢景帝將七國封地收回重新分配,加封十幾個皇子為王,將大塊的封土搞搞碎,並把所有封國的行政權和軍權全部收歸中央。諸侯從此隻許吃封國的稅賦,不得過問政事。這個措施實際上回到賈誼的辦法“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雖然沒有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但至少使藩國的威脅大大降低。
大漢王朝複歸平靜。
在平息“七國之亂”的第二年,漢景帝立長子劉榮為太子。
漢景帝的皇後不能生育被漢景帝廢掉。按照無嫡立長的規矩,他立長子劉榮為太子。
劉榮的生母是粟妃。按照母以子貴的習俗,粟妃應該被立為皇後。漢景帝也確打算這麽做。但是栗姬太不會來事,竟然得罪了大姑子、景帝的姐姐長公主。
俗話說得好:大姑子多了婆婆多,小姑子多了舌頭多。小姑子愛嚼舌頭,而大姑子不但愛嚼舌頭還喜歡直接插手弟弟的家事。
長公主得知栗姬的兒子被立為太子,立刻跑來攀親。她想把女兒阿嬌嫁給劉榮,使女兒有機會成為將來的皇後。但是栗姬素來不喜歡長公主,恨她跟老鴇似的整天向漢景帝兜售美女。後宮一半美女都是長公主介紹來的,並且受寵程度都超過了自己。栗姬一口回絕了長公主,並且說話尖刻,令長公主燒雞大窩脖下不來台。長公主熱臉貼了個冷屁股,心中暗恨不已。
深思熟慮之後,她轉而向王美人結親。
王美人名叫王娡,是漢景帝另一個嬪妃。美人是位列皇後、夫人之後的第三等級的嬪妃。她的兒子劉徹年方7歲,被漢景帝封為膠西王。
長公主跟王美人攀親讓王美人喜出望外。王美人一口應承下來。
長公主暗地拿定主意:一定要讓自己的女兒做上皇後,氣死栗姬。
長公主和漢景帝的關係非常好,經常見麵。長公主一有機會就給栗姬上眼藥,給王美人唱讚歌。她說栗姬為人刻薄,背地裏老講她壞話。栗姬這個人有呂後相,要是她做了皇後肯定會把你寵愛的妃子都變成人彘,把你兒子都殺了。
漢景帝本來耳根子就不算硬,經姐姐日夜一念,心裏活動起來。
恰好漢景帝得病,以為自己不行了,向栗姬托付後事。他對栗姬講:我百年之後,我的這些兒子們就托付給你了。
漢景帝這樣講顯然是暗示將立她為皇後。皇後是後宮之主,所以漢景帝才向她托付後事。
不知道粟妃哪根筋搭錯了,竟然“怒,不肯應,言不遜。”正史並沒說栗姬如何“言不遜”。野史說她罵漢景帝“老狗”。這不作死嗎?即使沒有罵街,“不肯應”也會讓漢景帝心寒。漢景帝擔心栗姬真的像長公主說的那樣成為第二個呂後。
“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漢景帝病好之後,下旨廢掉劉榮,改立劉徹為太子,並立王美人為皇後。
栗姬真的被活活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