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文帝德治
公元前179年——前177年 漢文帝勵精圖治,輕刑薄賦,節儉愛民,休養生息。
有一則關於竇皇後的真實故事挺感人的。
竇姑娘有一個弟弟叫竇廣國。竇廣國在4、5歲的時候被賊人拐賣。竇姑娘做了皇後以後讓人張貼尋人啟事尋找她失散的弟弟。
竇廣國被人經過十幾次倒手之後賣到河南燒碳。後來炭窯塌了,別人都砸死了,他從塌窯裏爬了出來,死裏逃生。死者家屬紛紛來找老板要人。老板在河南待不下去了,帶著竇廣國來到長安。在長安,竇廣國聽說當今皇後姓竇,正在張榜尋找失散的弟弟。他依稀記得自己的姓氏、籍貫,也記得姐姐被征入皇宮,相信竇皇後尋找的弟弟就是他。於是他揭皇榜要求姐弟相認。
他向官人描述了和姐姐一起采桑葉時失足掉下樹的情景。他的話被迅速傳入皇宮。竇皇後聞聽心頭一震,因為這是隻有他們姐弟倆才知道的事情。她立即召見了竇廣國。
竇廣國已經長大成人模樣大變。竇皇後為了確認,問他還記不記得兒時的其他事情。竇廣國說:我記得姐姐離家的那一天在驛站分別,姐姐向人討來熱水給我洗頭,又喂我吃完飯才走的。
話沒說完,竇皇後一把攬住竇廣國,泣不成聲。
姐弟相認,竇廣國從一個落魄的農民工搖身一變成當今的國舅爺。漢文帝賜金賜爵賜宅子自不必說。竇廣國陡然而富成為上流社會的新貴。但他並沒有因此失去原來的本分與樸實。他待人謙和,不摻和任何是非,不插嘴政事。漢文帝非常喜歡他,想封他為丞相。漢文帝崇尚黃老之學,就喜歡這種老實本分的人。但是竇皇後不同意,擔心招惹別人的非議。竇廣國也婉言謝絕,認為自己不是當官的料。竇氏姐弟受到朝野的讚譽。
漢文帝立了皇後、太子。這在當時是也是值得慶賀的事。漢文帝立太子時再次宣布賜一級民爵,立皇後時宣布把天下所有孤寡老人都列為“五保戶”,讓他們每月都可以領到**提供的生活必需品,並且要求地方官定期去慰問這些老人,噓寒問暖。
漢文帝有什麽好事都想著百姓,比較難得。
漢朝相對於秦朝比較留意百姓的感受。這也可能是為什麽漢朝存在四百年而秦朝隻存在十幾年的原因吧?得民心者得天下。
漢文帝繼續執行漢高祖以來的寬鬆政策,使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國家實力逐步增強。
漢文帝非常重視農業,想方設法鼓勵百姓進行農業生產。下詔實行減免農業稅的惠農政策,把田租由“什五稅一” 降到“三十稅一”。這和秦朝末年的動輒三分之二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有些年漢文帝甚至幹脆下詔田賦全免。
同時,人頭稅從原來的120錢改為40錢,勞役減至每三年一次,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賦稅減免了,勞役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提高了,日子也越過越寬綽了。秦朝時交不起稅跑出去的鄉親們又回來了,以前撂荒了的地又種起來了。
減稅促進增收,增收促進糧價穩定。民以食為天。糧價平,人心平。社會安定、犯罪率降低又有助於江山穩定。農民手頭富裕了,生孩子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人們叉開腿“匡匡”地生。人口比漢初翻了一番。
為了促進人口增長,漢朝規定晚婚晚育要重罰。婦女超過15歲沒有嫁人要征收五倍的人頭稅,一直收到30歲。**通過這個措施督促婦女趕緊找人嫁了生孩子去。秦末漢初的戰爭損失的人口太多了,急需補充。這跟蘇聯在二戰後給生孩子多的母親發勳章的意思一樣,都是想盡快恢複人口。
減免稅賦也緩和了幹群關係。秦朝因為稅費過高,收稅成了個難題,每次都搞得雞飛狗跳,造成幹群關係緊張。秦朝不得不依靠嚴酷的刑罰來替官吏撐腰。現在稅賦輕了,農民不以為苦,幹部的工作也好做了。
漢朝開始普及犁。犁比鋤和鏟的效率高得多,尤其是牛拉犁。精耕細作之後,畝產也提高了,平均能在兩三百斤。
工商業也開始繁榮起來。漢文帝雖然並不鼓勵工商業但也沒有加以限製。當他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工商業可能會影響農業生產時,他帶領群臣下地耕作以示重視農業,並減免租賦鼓勵農業生產,但並沒有對工商業采取什麽打壓措施。
漢朝出產的絲綢更加輕薄,銅器更加精致,鐵器學了淬火,陶瓷學會上釉。
尤其是鐵器鍛造。雖然我們學會煉鐵比西方晚,但學會煉鋼比西方早。
我們在春秋時期才學會煉鐵,比西方晚了1000多年。但我們很快就學會煉鋼,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古代工匠把鐵反複鍛煉,百煉成鋼,製造出硬度和韌性都相當好的工具和兵器。鐵器比石器木器好用,比銅器便宜,很快普及開來。不僅兵器,各種工具也大多用鐵製作。鐵製的工具使百姓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促進了工農業生產。
長沙古墓馬王堆出土的素紗襌衣薄如蟬翼,疊巴疊巴能塞到一個火柴盒裏。這說明漢朝時期抽絲織布的水平已經相當高了。
順帶說明一下,馬王堆並不是馬王爺的墓。按當地縣誌記載馬王堆是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的墓,所以叫馬王堆。但是挖開後才發現原來是漢朝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墓。但馬王堆的名字既然已經叫開了,就將錯就錯下來。
馬王堆出土文物非常豐富,有各種銅器、漆器、陶器、糧肉果蔬、書畫、絲織品等。最著名的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屍和上麵提到的那件素紗襌衣。
素紗襌衣其實不是一件,是兩件。但可惜的是,保存文物的博物館曾經被盜,被偷走30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兩件素紗襌衣。盜賊的母親畏罪銷贓,把十件文物包括一件素紗襌衣燒成灰衝進了廁所。所幸被盜文物太多,她一時燒不完,就給打包扔了出去。另一件素紗襌衣因此幸存,但已經被破壞得支離破碎。博物館害怕再次被盜,不敢再展覽那件寶貴的素紗襌衣,找人複製了一件。但複製品比原件厚了許多重了許多,做不到一模一樣。有人分析,兩千年前的蠶個頭小吐的絲也細,所以素紗襌衣很薄很輕。也可能蠶絲被埋藏了兩千年後,收縮了一部分體積,丟失了一部分重量。
漢朝流行厚葬,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文物,但對當時的百姓來說是沉重的負擔。
漢文帝站在百姓的角度,提倡薄葬,提倡節儉。他生前傳話: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因為沒有墳頭,直到現在霸陵在哪也不清楚,隻有一個大概的方位。
漢文帝仁慈而勤儉。他在位23年,宮殿、車馬都沒有增添。有的宮室壞得實在沒法修了,寧可廢棄也不願蓋新的。
漢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但一聽說需要花費百金,相當於十個中等人家的財產,馬上改主意不修了。他要求他的姬妾也和他一起過儉樸的生活,即使他最寵愛的嬪妃也不允許穿拖地的長裙、用繡花的帷帳。
皇帝崇尚節儉也帶動了整個社會勤儉持家的良好風氣。**努力減少不必要支出,降低辦公費用,也給減輕百姓負擔創造了條件。
漢文帝認為“法正則民愨[què](誠實),罪當則民從”。法律公正則百姓誠實,刑罰恰當則百姓服從。量刑過輕有縱容犯罪的嫌疑,但量刑過重又招致百姓怨恨,處罰得當才能使百姓心服口服,遵紀守法。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漢文帝盡量選厚道、嘴笨的長者做地方官。這些人沒有壞心眼子,也不會說,隻能規規矩矩按法律條文辦事。能言善辯的人能把法律解釋出花來,同一條法律根據自己的不同需要解釋出不同版本。
在公正執法的基礎上,漢文帝還強調“恤刑憫囚”,對囚犯也要講人道。
有一個叫淳於意的名醫不知道犯了什麽罪要受肉刑。據說是給一個貴婦人開了幾方藥,那個貴婦人後來死了,家人一口咬定是藥方的問題,告他過失殺人罪。
淳於意有個女兒叫緹縈,非常孝順。淳於意被捕後因為屬於朝廷欽犯被押解到長安。緹縈一直跟著押解淳於意的囚車來到長安。她上書漢文帝願終身為奴替代父親的肉刑,並且痛訴肉刑的危害。
肉刑是指卸胳膊卸腿,剜鼻子割耳一類的刑罰。
漢文帝被這孩子的孝心所感動,同時也覺得這孩子說的有道理,於是下令廢除肉刑。從文帝開始,給人造成終身殘疾的肉刑被廢除,代之以有期徒刑或笞[chī]刑,也就是打扳子。
不過肉刑、連坐並非從此絕跡。皇帝說廢了就廢了,說拾起來就拾起了。《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不就是被判處了宮刑嗎?明朝的方孝孺被創記錄地滅了十族。清朝的“文字獄”株連無數人。即使文帝本人,剛說廢了連坐,碰上一個偷了漢高祖廟神玉環的賊,盛怒之下命令廷尉(相當於最高法官)張釋之判以滅族的重刑。但張釋之卻堅持依法辦事,隻判處竊賊一人斬首示眾。如果不是張釋之堅持原則,文帝從善如流,連坐當時就還陽了,小偷一家老小都“喀嚓”了。
漢文帝還宣布廢除誹謗罪,允許百姓議論皇帝和朝廷施政的得失。“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百姓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隻有讓百姓暢所欲言才能讓皇帝和朝廷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過失。就像***說的:“一個革命的政黨,不怕聽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