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焚百家書
公元前221年——前213年 秦統一度量衡、貨幣。擊匈奴,築長城。始皇焚百家書。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但沒提過統一語言,似乎各地沒有方言一說,都說普通話,用不著統一。其實不然。方言是肯定有的。但是普通話也是有的。夏商的普通話以河南方言為基礎。周朝的普通話以陝西話為基礎,被稱為周語秦腔。秦國也是在陝西立國,普通話也就沒必要改了。
當時的普通話叫雅言。學校都會教學生們雅言發音,就像現代的方言地區學校也都用普通話授課一樣。學生畢業後基本都能說普通話,去各地留學、求職都不會有什麽問題。
度量衡和貨幣也統一了。各地都使用統一的尺寸、升鬥、斤兩的標準,做買做賣方便多了。統一了貨幣就不用再刀幣、鏟幣、蟻鼻錢、環幣來回兌換了。
戰國期間,各國使用不同的貨幣,例如三晉魏趙韓的銅幣形似鏟子,齊燕的銅幣形似砍刀,楚國的銅幣形似鬼臉,秦國的銅幣形似墊圈。各國之間進行貿易的時候總是牽扯到一個貨幣兌換問題,或者叫邊貿結算。
統一貨幣以後這個麻煩沒有了,大家都使用統一的內方外圓的新銅幣。這種銅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孔方兄。
秦始皇還統一規定了車輛的寬度與道路的寬度,方便各地的車子通行。同時組織人力修“馳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國道,把六國都串聯起來。
修馳道可是一個大工程,劈山開路,遇水搭橋。全國各地百姓都被動員起來。
馳道修好後,秦始皇開始巡遊六國。巡遊有視察的意思也有向六國百姓炫耀兵威的意思。皇帝出巡肯定不是自己一個人帶幾個隨從就走了,是要有大批精銳軍隊隨行保護。秦始皇向六國展示秦軍的強大,警告不願臣服秦國的百姓放棄抵抗,不要奢望複辟,更不要奢望能夠打敗秦國。
秦始皇還模仿大禹去泰山封禪,宣示自己是受命於天的真命天子。
據說大禹曾經“封泰山,禪會稽”會盟諸侯稱王天下。封是祭天。禪是祭地。
秦始皇在泰山之頂祭天,在泰山之腳祭地,向天神地祇匯報自己的統一之功並且樹立石碑向世人宣傳自己的功績。
始皇帝開了泰山封禪的頭,此後封禪泰山便成了後世皇帝所向往的事情。
秦始皇東巡一直到東海。在那裏,很多術士上書秦始皇,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神仙,神仙有長生不老藥。其中一個術士叫徐福。
徐福是鬼穀子的關門弟子,學習辟穀、氣功、修仙之法。辟穀就是不食五穀。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所以像徐福之類修仙之人就研習“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之法,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喝西北風。徐福這類人被稱為術士,主攻長生不老。
秦始皇信以為真,讓徐福去找仙山和神仙,給他搞長生不老藥。
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去找不死藥。之所以去日本是因為日本是傳說中仙山的所在地。其實哪有什麽仙山,不過是海市蜃樓現象。當時人們對海市蜃樓現象不理解,以為是仙境。有人在東海見到了海市蜃樓就以為東海有仙山,認為仙山上麵的野果可以讓人長生不老。
徐福駕船出海去找仙山,結果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
有人說他沒找到長生不老藥,所以不敢回來留在了日本。也有人說他找著了傳說中的不死藥,結果一看原來是野生獼猴桃。這玩意陝西多的是,拿回去當長生不老藥獻給秦始皇,秦始皇非把他當獼猴桃吃了不可。徐福因此留在日本不敢回去。
甭管找著沒找著,徐福大概是留在日本定居了。傳說徐福後來成為日本第一任天皇。日本史料記載的天皇東征的時間、地點,和徐福登陸的時間、地點都能對得上。並且考古發現,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在徐福登陸後長了5厘米,懷疑是徐福帶的三千童男童女和當地人通婚的結果。
長了5厘米還那麽矬,可以想象以前的小日本該有多麽小。
秦始皇回京的時候繞道江南視察了一圈,途徑河南時險遭刺殺。韓國貴族張良為報亡國之恨,請了一個大力士伏擊秦始皇。秦始皇的車隊從陽武縣(河南新鄉原陽縣)經過時,大力士向秦始皇的座駕拋過去一個鐵錘。結果鐵錘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下令大搜捕,但沒能抓住張良。
張良後來成了漢高祖劉邦的謀士,輔佐劉邦滅了秦國,也算為韓國報了亡國之恨。
秦始皇東巡南巡回來後又去北巡。術士盧生告訴他,天降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想當然地認為胡人是“亡秦者”,於是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去戰匈奴。
蒙恬率軍擊敗匈奴,收複了數十個縣。但是匈奴就像轟不走的蒼蠅,你來他就跑,你走他又回。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想抓到他們非常困難。於是蒙恬建議修長城把匈奴擋在國門之外。
秦始皇同意,下令動員全國之力修長城。他把原來秦國、趙國、燕國的北方長城連為一體,“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裏”。
據考證,中國曆史上有三條超萬裏的長城,包括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秦、漢長城早已是斷垣殘基,現存比較完整的是明長城。人們熟知的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等都是明長城。
秦朝的萬裏長城隻是把已有長城連接起來。但是即便如此,這仍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動用了百萬勞動力,相當於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百萬人苦幹四年修成了萬裏長城,期間累死了不少人,有“屍骸相支柱”一說,形容長城是用人的屍骨壘成的。
後人為了控訴秦始皇的暴行,把“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安到了秦始皇的頭上。其實那是春秋時期的故事。孟薑女果真能哭塌長城也應該是哭塌齊國的長城。秦始皇修長城的時候,孟薑女已經死了三百年了。據說孟薑女是“長歌當哭”的鼻祖,通俗地講就是“哭喪歌”的鼻祖。人們把“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張冠李戴到秦始皇的頭上是想借這個故事表達對秦始皇的痛恨。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在宴會上,儒生淳於越借敬酒的機會勸說秦始皇效法古人。他批評秦始皇不搞分封卻標新立異搞什麽郡縣製,國運不會長久。做事不吸取古人經驗而能成功的,我從來沒聽說過。
秦始皇非常不爽,但是他沒有當場發作而是“下其意”,讓群臣去討論。
和顏悅色的宴會於是變成了冷顏厲色的辯論會。法、儒兩派展開論戰。
以丞相李斯為代表的法家對儒家大加駁斥,批評他們厚古薄今,非議時政,惑亂人心,造謠誹謗。李斯上綱上線,把辯論會又變為批鬥會,把學術爭論上升到路線鬥爭。
李斯建議: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全燒掉。除了皇家圖書館,私人收藏的《詩經》、《尚書》以及百家言論全部交給**燒掉。敢於私下討論《詩經》、《尚書》的處死。敢於厚古薄今、借古諷今的滅族。隻有醫藥、占卜、種樹的書可以保留。
秦始皇“可其議”。
隨即,一場如“破四舊”一般的焚書運動全麵鋪開。百家雜學被付之一炬。
儒法之爭把百家也卷了進去。
李斯以“與時俱進”批駁儒生“泥古不化”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因此提議焚百家之書就實在是過分了。
李斯所學的“帝王之術”就是他的老師荀子總結諸子百家所長歸納而來。沒有諸子百家也就沒有“帝王之術”。並且荀子本人就是出身於儒家。
不過李斯對荀子的“帝王之術”加以改造,更加傾向於法家。因為秦始皇喜歡法家。“帝王之術”必須投帝王之所好。帝王不喜歡你,你有什麽治國治民的良策都白搭。
“帝王之術”的核心是術,也就是權術,進一步說就是幫助帝王能更好地統治臣民的手腕。
李斯針對朝廷出現不和諧的聲音推薦給秦始皇的“術”就是統一思想,以殺頭甚至滅族強行要求臣民按照帝王所好考慮問題,保證帝王的想法能夠迅速貫徹實施下去。
大家如果都能遵照帝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肯定會少了很多政見不同者。帝王號令在貫徹實施過程中會也少了很多幹擾。秦始皇自然對統一思想非常歡迎。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百家爭鳴,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百花齊放。治國安民也各有各的主張。法家主張依法而治。儒家主張仁德之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墨家主張律已而治。就像家大人管孩子各有各法。有人主張說服教育。有人主張不打不成器。“打是親,罵是愛,實在不行用腳踹”。
法家就主張“用腳踹”,簡單實用,立竿見影。
秦始皇欣賞法家,因此為法家撐腰壓製其他不同政見者。
從此,百家爭鳴變成一言堂。百花齊放變成一支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