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呂氏春秋
公元前247年——前241年 呂不韋使賓客著《呂氏春秋》。秦國修建鄭國渠。秦國因韓國的“疲秦計”攻勢放緩。
呂不韋在繁忙的工作期間組織他的門客寫了一本書。他為這本書起名叫《呂氏春秋》。這是一本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集。呂不韋想通過講故事說道理的方式表達他的政治思想。
他這麽做有兩個目的,一是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好思想上的準備,二是把自己的政治主張灌輸給嬴政。他的書通俗易懂,可讀性強,非常適合給青少年做政治教材。
呂不韋的思想非儒非法,“兼儒墨,合名法”,“雜合百家”,所以被人叫做雜家。呂不韋兼收並蓄創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門派。
秦國素來以法家治國。呂不韋不反對法家,但希望用儒家的德治去中和冷冰冰的法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他反對儒家所提倡的厚葬,傾向於墨家的薄葬。但是墨家的反戰思想又遭到他的駁斥。他更欣賞兵家的以戰止戰。雜家也糅合了道家的“無為”。但雜家的“無為”是君要“無為”,臣要“有為”。君太“有為”了,幹預太多插手太多,就會讓手下人無可適從、碌碌無為。所以君應該放手放權,這樣才能激發臣的能動性。呂不韋尤其希望把“無為”換“有為”的思想灌輸給秦王嬴政,希望嬴政親政後別插手他的工作,繼續放手讓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幹。
嬴政果真如此,秦朝可能也不會十幾年就亡了。
呂不韋把《呂氏春秋》一書掛在城門外。古代的書是寫在竹簡上。竹簡像是做壽司的竹卷簾,可以掛起來。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呂不韋下達“一字千金”的懸賞令,誰能改一個字,獎勵一千金。消息傳開,觀者如潮,但沒有一個人能改一個字。
有人說呂不韋是廣告業的始祖。“一字千金”是他精心策劃的商業炒作。他通過炒作造成的巨大轟動效應使這本書聞名海內外,也使他的思想傳播開來。
他把《呂氏春秋》抄了一份給嬴政送去,希望用呂氏雜家思想影響嬴政。但事實證明,嬴政是法家的粉絲,對雜家包括道家儒家根本不感興趣。
嬴政偶然的機會讀到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文章,大加讚賞,甚至說我要能見到韓非死而無憾。後來他真的見到韓非卻大失所望。韓非是個結巴,“結結結”半天也沒結結出個所以然來。嬴政聽得都快崩潰了,叫人趕緊把這位爺帶走,替他累,累得我下巴疼。
韓非口吃,但擅長著書立說。他回去後給嬴政上書,說他有辦法破壞六國合縱,讓秦國把包括韓國在內的六國一一滅掉。他說如果您按我說的去做,沒能一統六國稱霸天下的話,“大王斬臣以徇國,以為王謀不忠者也”。殺了他以警示那些不能忠心替大王謀劃的人。
韓非那時的身份韓國的使臣,並且還是韓王的叔叔。他竟然準備出賣自己的祖國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
不過,這篇賣國言論是否韓非所寫一直存在爭論。大家認為堂堂一個思想家不會那麽不要臉。但這篇名為《初見秦》的文章的確收錄在《韓非子》一書當中。
韓非的上書讓嬴政龍心大悅。嬴政準備重用韓非。但是韓非的老同學李斯嫉賢妒能,說韓非的壞話。他勸嬴政不要相信韓非。韓非是韓國的公子,怎麽可能不為自己的祖國著想而為秦國著想?這不符合人之常情。
嬴政想想也是,放棄了準備重用韓非的想法。
李斯仍不肯放過韓非,建議嬴政處死韓非。韓非畢竟是個人才。咱不用也不能讓別人得著。嬴政同意了。李斯於是讓人送了瓶毒藥過去,逼韓非自殺。韓非的上書沒換來一官半職到換來一瓶毒藥。嬴政後來覺得不合適,派人去阻止。但為時已晚,韓非早已把毒藥喝了。
韓非和李斯都曾求學於荀子。荀子法儒兼通創立了一個新門派叫“帝王之術”。
那年代沒有統一的國家也沒有統一的思想。諸侯林立,都希望找到快速強國富民的治國之道,因此催生了很多不同門類的思想,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麵。各種思想互相碰撞又形成新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家的高產期,之後再不見這樣的盛況。
呂不韋在位期間有一個嚴重的決策失誤。這個失誤影響了秦國的戰爭進程,但促進了秦國的富強。
這個失誤就是修建鄭國渠。
當年有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隨韓國使團來到秦國。他建議呂不韋興修水利增加農業產量。他對呂不韋說,漢中有大量的良田,但糧食產量卻不高,究其原因是灌溉跟不上。如果你能修一條引水渠,把涇水引到漢中,那麽漢中的農作物就能得到灌溉,糧食產量就能大幅度提高。
這個建議讓呂不韋很感興趣。
呂不韋雖然是商人出身,重視商業,但也從來沒有因此忽視農業。糧食生產在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戰爭年代必須有足夠的糧食儲備。
之前秦國在四川修了一個都江堰,收效非常大,不但解決了四川旱澇不均的問題,還灌溉了百萬畝農田。打下的糧食能供養60萬的軍隊。但是有一個問題,四川的糧食不容易運出來。
呂不韋想,如果能在關中再修一個引水渠,灌溉幾百萬畝良田,以後打仗軍糧就不用發愁了。
呂不韋於是聘請鄭國為總工程師,撥給他十萬人去修這個引水渠。
水利工程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十萬人苦幹十年修成300裏長的引水渠,人稱“鄭國渠”。
工程進行當中,呂不韋已經感覺不對勁了。工程浩大,耗時太長,占用的人力物力太多了,直接影響到秦國對外用兵。派十萬人修鄭國渠跟派十萬兵打仗沒什麽兩樣。這十萬人不但不能從事糧食生產還得讓國家提供糧食供養。十萬人打十年仗對國家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但是呂不韋騎虎難下。工程已經上馬了,半途而廢就會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鄭國渠能帶來的效益對呂不韋有極大的誘惑力。呂不韋硬著頭皮修下去。
鄭國渠快完工時,有人揭發鄭國是韓國的間諜,修鄭國渠是韓國的“疲秦計”。
那時嬴政已經親政了。他把鄭國抓來一審,果然是這麽回事。
原來韓國總挨秦國的打又無力抵抗,於是想出一個“疲秦計”。他派鄭國去竄唆秦國大興修水利,搞得越大越好。這樣秦國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被占住也就沒工夫攻打韓國了。
嬴政大怒,要殺了鄭國。
鄭國懇求嬴政等鄭國渠修完再殺他不遲。鄭國說,我讓你修水渠是“疲秦計”不假,但這對秦國並沒有壞處。“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韓國無非能多活幾年。秦國卻得到了澤被千秋萬代的利益。
嬴政想想也是這麽個理,就放了鄭國讓他繼續修完鄭國渠。
後來,引涇灌溉工程完成,涇河水被引入缺水地區,灌溉了四萬頃畝農田。這些農田的平均畝產達到一鍾(六石四鬥)。“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有人以出土的商鞅銅方升為依據來計算,一鍾折合糧食192斤。那時一畝相當於現在的0.7畝。秦時畝產一鍾折合現在畝產280斤。陝西主要是種植小米。糧食一般就是指小米。畝產280斤小米,這個畝產在當時是非常高的。現在因為發明了雜交技術,使用了化肥農藥,才把小米畝產提到千斤以上。共產黨在延安“小米加步槍”時代動員軍隊參加生產,一顆汗珠摔八瓣,畝產也就二三百斤。
橫向比較更能看出鄭國渠的成就了。李悝說魏國“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一石半”。畝產是一石半,折合45斤。秦畝是一步寬240步長,其他地方是一步寬100步長。折合秦國畝產108斤。秦國畝產比鄰國高出近一倍。
古人一家百畝田,很讓現在代人羨慕。其實那時百畝隻相當於現在30畝,總產量也隻有4500斤。按每人每日一斤口糧算,百畝隻能養活12個人。還沒扣除賦稅。現在畝產千八百斤沒問題,還能種兩季甚至三季。
關中4萬頃(百畝為頃)良田生產的糧食能養活80萬人,占秦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如果折合成軍隊,考慮到配套民夫、當地農民都得吃飯,有人計算出能支持十五萬軍隊出去打滿一年,占秦軍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一個鄭國渠就能養活這麽多人、這麽多軍隊,由此可知鄭國渠的意義有多麽大。韓國的“疲秦計”變成強秦計。秦國比以前更加強大。
當然“疲秦計”在短期是奏效的,拖延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進程。秦國在修鄭國渠期間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
原本秦國在呂不韋當政時期是統一六國的最佳時期。魏韓已經被秦國吞噬大半領土,苟延殘喘。趙齊楚在大敗之後元氣大傷,恢複重建尚需時日。燕國雖然遠離秦國沒受到過攻擊但實力一向不濟不值一提。以秦國當時的戰力,一鼓作氣滅了六國並非難事。但是修鄭國渠牽扯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秦國不得不把統一六國的戰爭計劃暫時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