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圍魏救趙
35,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前344年 魏軍圍困趙國邯鄲,齊軍圍魏救趙,敗魏軍於桂陵。魏惠王會盟諸侯稱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挑起中原新一輪的爭霸戰。
趙國一直想吞並衛國,因為趙國被魏國、齊國隔絕在北方,想南下中原隻能從魏齊的縫隙裏穿過去。而這個“縫隙”就是衛國。所以他一有機會就去打衛國。
衛國是魏國的隨從國。並且魏國不想讓趙國涉足中原。魏國對趙國侵略衛國不能坐視不理,發兵十萬救援衛國。
魏軍的帶兵之將是龐涓。龐涓沒去衛國而是去攻打趙國,兵鋒直指邯鄲。
正在攻打衛國的趙軍得知自己的都城受到威脅,急忙回軍來救,結果在半道被龐涓的伏兵殺敗。敗軍逃回邯鄲。龐涓一路追殺,兵臨邯鄲城下。
趙國一麵據城死守,一麵向齊國和楚國求援。
齊國和楚國都不會坐視魏國吞並趙國而成為中原的巨無霸,答應出兵救趙,讓趙國無論如何要守住,等待援軍的到來。但實際上,齊國和楚國並不急於救趙,隻派出少量部隊佯攻魏國,不過是做做樣子堅定趙國死戰到底的決心而已。他們想等到魏趙打得筋疲力盡兩敗俱傷時再出兵救趙。那樣勝算最大代價最小。
趙國以為齊軍旦夕且至,死戰不降。魏國久攻不下。
趁魏趙打得火熱,秦國出兵爭奪河西之地。秦軍將戰功與爵位掛鉤後作戰積極性不次於魏軍的武卒,在元裏(陝西渭南澄城縣)之戰中一次斬首七千。好在秦國暫時沒有擴大戰爭的打算,攻克少梁之後就收兵了。
魏國感覺趙國已經吃不住勁了,不想半途而廢,不管河西死活,仍然猛攻邯鄲。
趙國在城破之際再次向齊國求援,你們再不來,我們可真就頂不住了。
齊國也看出趙國是真不行了,再不出兵魏國就要得逞。魏國要是拿下趙國,將對齊國形成半包圍之勢。齊國國君齊宣王於是任命田忌為帥,孫臏為軍師,率軍十萬去救邯鄲。
孫臏跟龐涓是同門師兄弟。齊軍跟魏軍交戰便是兩師兄弟之間的同門對決。
孫臏和龐涓是同班同學。龐涓為了趕上魏國舉辦的招聘會提前一年結業,去魏國應聘做了大將。孫臏多學了一年,在鬼穀子的指導下仔細研讀了《孫子兵法》。
孫臏畢業後,龐涓熱情地邀請他來魏國工作。孫臏如約而來,經國君麵試後做了龐涓的副手。
龐涓發現孫臏多學一年就是不一樣,比自己強多了,擔心孫臏的風頭會蓋過自己。在嫉妒心的驅使下,龐涓以莫須有的罪名判了孫臏“臏刑”,剜掉了孫臏兩塊膝蓋骨。人沒了膝蓋骨就走不了路,跟半身不遂沒什麽區別,出門得做輪椅。
孫臏的真名並不叫孫臏,是因為他受過“臏刑”才被人叫做孫臏。他的真名不詳。
孫臏是齊國人。他暗地裏聯絡齊國派駐魏國的使節,讓齊國將他送回祖國。回國後,通過田忌將軍的舉薦,孫臏成為齊軍的軍師。齊宣王原本想任命孫臏為將,但孫臏說受過刑的人不方便上戰場,於是改命孫臏為軍師。
孫臏此番出征,有個人恩怨在裏麵,對龐涓決不會手下留情。
孫臏建議田忌圍魏救趙,不去救趙國而是兵指魏國的都城大梁。攻敵之所必救,調動對方,伺機決戰。
這個計謀跟龐涓當初圍趙救衛的路數一樣,不愧是同門師兄弟。
魏軍後防空虛,齊軍突襲魏國直插大梁。魏惠王發現齊軍來襲急召龐涓回援。
此時魏軍已經攻克邯鄲。趙成侯率敗兵突圍出城逃往邢台一帶。龐涓本想乘勝追擊活擒趙成侯,卻接到緊急回援大梁的命令。龐涓不敢怠慢,留下少量部隊駐守邯鄲,率領主力部隊火速回國。為了加快行軍速度,龐涓命令部隊丟棄輜重輕裝前進。魏軍一路連跑帶顛往回趕。
他們不知道孫臏早已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設好一個口袋,單等他們來鑽。
等魏軍氣喘籲籲趕到桂陵,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發起進攻。魏軍猝不及防,一觸即潰。龐涓也在潰敗中被齊軍生擒活捉。
這個戰例後來被命名為“圍魏救趙”收入到《三十六計》當中。
魏惠王大驚,急調河東部隊進京護駕,並且要求韓國出兵助戰。
齊軍見好就收,得勝還朝。
商鞅聽說河東魏軍東進立即率軍越過黃河進攻魏國的舊都安邑。經過長時間圍困,秦軍將安邑拿下。
商鞅率軍伐魏打了個翻身仗,不僅讓秦國一雪前恥還攻占了魏國七百裏土地。秦國上下揚眉吐氣群情振奮。秦孝公喜不自勝,封商鞅為大良造(相當於宰相),授予他軍政全權。
一直按兵不動的楚軍也趁機北上,一直打到睢[suī]水(河南商丘睢縣),再次逼近黃河。
魏惠王顧此失彼,不得已跟齊趙等國講和,退出邯鄲讓趙成侯複國。齊國也放龐涓回國。
龐涓回國後率軍回防河東奪回安邑,迫使秦國同意講和。
各國罷兵息戰。中原恢複了平靜。
魏國利用休戰期恢複元氣。秦國開始第二輪改革。
商鞅做了大良造後決定深化改革,廢除井田製和分封製。新法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和轉讓,把撂荒的公田分給農民耕種,不再實行井田製。同時把全國劃分為幾十個縣,由**任命縣令(縣長)、縣丞(副縣長)掌管軍政財權。設縣管理極大限製了封君的權力,使分封製名存實亡。
商鞅廢除世襲製已經引起貴族卿大夫的不滿,現在又對分封製下手,更是激起眾憤。
以前封地可以世襲,可以有自治權,現在什麽都沒了,隻能吃個賦稅。有封地的貴族卿大夫對商鞅恨之入骨。
但是秦孝公對限製封君權力非常歡迎,全力支持商鞅。太子的一個老師反對商鞅被商鞅處以劓刑,割掉了鼻子。之後再沒有人敢跟商鞅對抗,雖有不滿也隻能把怨氣埋在心裏。
新措施還包括遷都鹹陽,把戰略重心向中原靠攏,經營漢中準備逐鹿中原。
魏國麵對秦國的壓力,一是修長城防禦,一是聯合中原諸侯共同對抗秦國。
魏惠王召集宋衛等諸侯會盟,號稱要尊王攘夷。尊王攘夷不過是一個形式。魏惠王的真正目的是要準備伐秦。他率領諸侯去朝拜周天子,走了一個尊王的過場,然後舉行會盟宣布攘夷,也就是準備出兵討伐秦國。
秦國不是夷,但在中原諸侯的眼裏跟夷人沒什麽區別。秦、楚、越都被視為夷。
秦國聽說嚇了一跳。秦國變法以來實力迅速上升,但還不足以跟魏國聯盟對抗。商鞅主動請纓去魏國說服魏惠王。
商鞅對魏惠王說,以魏國的實力別說稱霸,稱王都綽綽有餘。但你跟宋衛魯等小國會盟,被這些小國擁為霸主,不能讓別的諸侯心服口服。你要是征服了齊楚這樣的大國,那才能顯出你的本事。到那時候,諸侯都會對你心服口服,聽從你的號令。不過,魏國已經稱霸百年,還稀罕什麽霸主的頭銜?我認為您絕對有資格稱王。
魏惠王在朝拜過周天子後也有這個想法。實力最強才叫王。周國已經沒落成一個窮酸的小國,怎麽還好意思稱王?應該把王的稱號讓給魏國才合適。再說楚國、吳國、越國都能憑實力稱王,魏國為什麽就不能稱王?
魏惠王很高興地接受了商鞅的建議,重新召集諸侯會盟,宣布就任夏王。因為魏國占領了夏朝故土,所以魏惠王自稱夏王。
秦國、趙國、宋、衛等十二個諸侯國派代表參加了會盟,尊魏惠王為王。
秦趙並非真心尊魏惠王為王。秦國是故意往高裏抬他,把他架到火上去烤,意在挑起魏國跟齊楚等國的紛爭。趙國是沒法子。魏國歸還邯鄲時逼迫趙國簽下盟約,讓趙國尊他為老大。
齊楚韓等大國沒來參加盟會,也不承認他是王。
齊楚的實力跟魏國差不多,豈肯承認魏國是中原之主。韓國雖然實力不濟,但也不服。都是晉國出來的三兄弟,憑什麽你爬到我頭上來?以前咱都是侯,地位平等,見麵拱手而已。現在可好,你改稱王了,我再見你得雙膝跪地以頭觸地。韓國拉不下這個臉。
燕國、越國也沒來。他們向來不愛摻和中原事務。
魏惠王不管那麽多,被十二諸侯擁上王位,感覺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到到達了**,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
的確,魏惠王稱王標誌著魏惠王的人生到達巔峰,同時也標誌著魏國的霸業到達巔峰。隻可惜盛極而衰,魏國此後進入衰敗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