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武王伐紂
公元前1060年—前1043年,文王修德,紂王暴虐。武王起兵伐紂,滅商建周。武王改元,封土建國。
姬發以征伐東夷的名義在盟津(河南洛陽一帶,離殷都安陽不遠)會盟諸侯。有八百諸侯前去參加。
盟津會盟是姬發的戰前演習,一則熟悉進中原的道路,二則檢驗自己的號召力。他達到演習的目的後撤兵回國。
當時諸侯都認為“紂可伐矣”。但姬發說:“女(你們)未知天命,未可也。他認為商紂還很強大,伐紂還不到時機。
參加周國會盟的都是周國曆年征服的西部部落。中原諸侯還是奉商王為天子。周國跟商朝決戰並沒有太大把握。
商紂此時要能警醒,迷途知返,商朝還有救。但是NO ZUO NO DIE,商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幹,囚箕子”,自己往死路上奔。
商紂和妲已依舊恣意享樂,醉生夢死。
據說兩人坐在鹿台之上觀風景,看見一個青年在大冬天裏赤足過河,很是驚訝,於是著人將青年的雙足取來,敲骨驗髓,研究其構造是否與常人有異。又見一個孕婦路過,為了賭其胎兒性別,令人剖腹驗胎。商紂暴虐之名傳遍全國,人神共憤。
不過必須說明一點,這兩個商紂暴虐的例子出自明朝小說《封神演義》。商紂暴虐不假,但有沒有幹過這兩件事無從考證。不過根據《史記》記載,商紂的確幹過活體解剖的勾當。他把他的親叔叔比幹剖了。
商紂“**”,無人敢諫。托孤老臣比幹認為“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因為怕死而不諫不僅為臣不忠更對不起把商紂托付於他的哥哥帝乙。於是在滿朝鴉雀無聲的狀態下,比幹挺身入朝歌死諫。
比幹是帝乙的弟弟、商紂的親叔叔。他和商紂另一個叔叔箕子是帝乙臨死時托孤的老臣,相當於後世的顧命大臣。箕子任太師。比幹任少師。他倆和商紂同父異母的哥哥微子被合稱“殷三仁”,也就是商朝的三個大忠臣。他仨不斷勸諫商紂。但商紂一句也聽不進去。
比幹於是決定死諫。比幹三入朝歌,苦口婆心規勸商紂。商紂開始還耐著性子聽,後來聞聽比幹將自己比做夏桀,勃然大怒,下令將比幹切腹剖心。
據說比幹被剖心是因為妲己在旁邊說了句: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商紂於是想看看比幹是不是聖人,心上是不是有七個孔。比幹也因此成為自古死諫第一人。
不過這裏也需要說明一點,後人在紀念比幹的石碑上發現比幹死於商紂之後。果然如此,比幹就不可能是商紂殺的。不過要推翻《史記》還需要更過硬的考古證據。
箕子沒有膽量死諫,於是托病不出。但是商紂仍然沒有放過他,認為他輟朝罷工就是無聲的抗議,將其抓起來打入天牢。
商紂手下大臣們見狀紛紛離開商紂投奔周國。“殷三仁”的另一位微子逃回自己的封地微(山西潞城一帶)。
商紂於是成了孤家寡人。
姬發認為時機成熟,立即通知諸侯準備攻商。
公元前1046年,姬發“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以東伐紂”。“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
這是婦好之後集結兵力的新紀錄。三百輛戰車、三千重甲步兵、四萬五千輕甲步兵,再加上諸侯援軍戰車四千輛,一共六萬人以上。
商紂聽說周國大兵壓境,急忙調兵遣將。可他的主力部隊都被他派到東夷作戰,一時無法趕回。他手上隻有少量王師。情急之下,他隻好將大批的東夷戰俘作為外援補充入部隊。
《史記》記載商紂“發兵七十萬人”。這七十萬人顯然不會是商朝正規軍,是臨時湊的東夷人。
兩軍在牧野(在河南新鄉)相遇。
周軍三百輛戰車一字排開,三千重甲步兵如牆而進,後麵緊跟著烏泱泱一眼望不到邊的數萬輕甲步兵方陣。
“轟轟”的腳步聲、“隆隆”的戰車聲越逼越近,東夷人動搖了,崩潰了。他們掉頭衝向後麵的督戰隊。商軍陣形大亂。周軍趁勢壓上掩殺。商軍一敗塗地。
商紂看到大勢已去,逃回朝歌行宮。
商紂全軍覆沒也再無兵可守。他唯一的出路是東渡黃河進入山東,投奔遠征東夷的商軍以圖東山再起。但是商紂自覺無顏麵對河東子弟。敗得太慘了,太丟人了。商紂英武一世沒栽過這麽大跟頭。
黃河不是無船渡,恥向山東再起兵。
商紂在鹿台之上從容飽餐一頓後,把玉石、寶貝纏在腰上,跳入火中**了。
毛**評價商紂:“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東夷一直以來是商朝的心腹大患,屢犯中原,曾一度打入商朝的都城。商朝數次征伐,就象美軍進越南,雖然占盡軍事優勢但始終不能徹底征服,使商朝軍隊陷入東夷的泥潭而無法脫身。“紂克東夷而殞其身”,被周國鑽了空子,亡了國。
姬發率軍進入朝歌,砍下商紂燒糊了的腦袋懸到旗杆上示眾。妲己被他抓住殺掉,腦袋同樣掛到了旗杆上。
商紂不愛江山愛美人,最終丟了江山也失了美人並且搭上了卿卿性命。
商紂和夏桀如出一轍的經曆,比如力大無窮、武功蓋世,絕世美女、肉林酒池,大興土木、濫施酷刑,京都空虛、一戰而亡,使人懷疑是究竟巧合還是後人編造。有人懷疑這是為了說明“有道伐無道”的道理,扣向他們的屎盆子。現在有很多替商紂翻案的文章,分析得頭頭是道,隻可惜坐而論道沒有過硬的史料支持。也許將來的考古證據能夠還原曆史真相。
姬發在朝歌登上天子之位,人稱周武王。他父親姬發被追認為周文王。
六百年的商朝宣告落幕。八百年的周朝拉開大幕。
周武王滅商後開始論功行賞,分封諸侯。
武王滅商之後得到大片土地,包括商國本土以及被商所滅的夏國和被商所吞並的一些方國。這些土地屬於他的戰利品,可以作為獎勵分配給有功之臣。
不過分田分地之前,他首先要想好怎麽處置這些土地原來的主人,也就是商朝的遺老遺少。
薑太公主張斬草除根不留後患。他說,我們常說愛屋及烏,但是現在事情反過來了,我們把商朝的屋子都拆了,還留著這幫鳥人幹什麽?
召公說首惡必辦。甲級戰犯一定要殺掉。其他跟著跑的蝦兵蟹將可以給他們留條活路。
周公則主張安撫。一個不殺,大部不抓。濫殺會激起商朝遺民的反抗,國家將永無寧日。給他們生路和希望才能指望他們不鬧事。
周公和召公是周武王的兩個弟弟。武王伐紂以薑子牙為軍師,周公為副手,召公和另一個弟弟畢公為正副將軍。
周武王最後采用了周公的主張,將商朝遺民集中到朝歌,建立了一個自治區殷,由商紂的太子武庚擔任自治區領導。
朝歌外圍地區被分為三份,封給了他的三個弟弟姬叔鮮、姬叔度、姬叔處,建蔡、管、霍三國,稱“三監”,負責監視殷國。
周武王釋放了被商紂囚禁的大臣箕子,將他封於朝鮮。朝鮮是周朝的一個屬國。
安置完商遺民又安置夏遺民。夏遺民被安置到杞(河南開封杞縣)。“杞人憂天”就出自那裏。
神農氏、黃帝、堯、舜等遺民也各有安置不提。
該安置的都安置好了,周武王開始正式分封。
薑太公居功至偉,被封侯爵。封地在營丘(山東臨淄),稱齊國。
周公被封侯爵。封地在曲阜,稱魯國。
召公被封伯爵。封地在燕(北京),稱燕國。
其他跟隨他鞍前馬後的有功之臣以及親朋好友都各有封賞不提。長話短說,周武王前前後後一共封了近千個國。這些封國裏包括跟他打天下的八百諸侯。
周武王分封諸侯,讓他們在自己分封的土地上建國,簡稱“封建”。“封建”類似現在的“國營”轉“國有”,把產權和經營權分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隻是說天下土地的所有權都歸周王所有,但是經營權交給了諸侯。
周王隻在王畿,也就是都城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擁有所有權和經營權。其他鞭長莫及的地方都交給諸侯打理。
諸侯在自己的封國裏享有完全的自主權。他們雖然在周王麵前是臣,但在自己的國民麵前是君。就象分公司的老板,雖然在總公司老板麵前是孫子,但是回到自己公司是爺。
天子在分封諸侯的時候也付與他們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比方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諸侯國的軍隊必須隨叫隨到。天子作為產權人提這些要求並不過分。國有企業也得上繳利稅,接受國家的宏觀調控。
諸侯國也可以效仿周王的模式向下分封,分封他們的親屬和功臣。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諸侯的封土稱國。卿大夫的封土稱“家”。這就是“國家”的來曆。
卿、大夫還可以再向下分封“士”。士是最低級的貴族了,隻有宅基地、口糧田。
周武王封了70多個諸侯國,並且允許封侯世代繼承。
武王把諸事安排已畢駕鶴西去。不清楚武王多大歲數,有說90多的,有說40多的,從兒女尚且年幼來看,恐怕連40都不到。英年早逝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