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商湯革命
公元前1600年——前1320年 “湯武革命”,滅夏立商。太甲亂德,伊尹放之。太甲悔過,伊尹迎之。九世之亂,弟子爭相代立。盤庚遷都於殷,行湯之政。商朝複興。
“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商湯稱王不稱後,以示跟夏朝的區別。
商湯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依靠武力而不是血緣改朝換代的人。滅夏建商被稱作“商湯革命”。
“商湯革命”的成功告訴人們一種遊戲新玩法:原來除了禪讓和世襲,天下還可以憑武力奪取。
商湯建國之後,分封諸侯。伊尹等有功人員都各有封地或封賞。伊尹在都城內得到一塊封地,由奴隸一躍成為奴隸主,位列三公之首。
商朝設公、侯、伯三等爵位。各有不同規格的封地。
不過商朝的分封具體什麽含義還不是很清楚。分封的原義是封土建國,“授民授疆土”。但商朝是不是這樣無從考證。公認的分封製是從周朝開始。但古代史書上自五帝時代就不斷提到分封。比如禹因為治水有功被封於夏。猜想周朝以前的分封隻是授疆土,找一塊無主的地分給貴族或功臣,讓他們帶著自己的部眾和奴隸去那裏開荒種地,自立門戶,建立自己的部落。自夏朝開始,部落也被稱為方國。建立方國也算是建國。隻是這個國跟周邊方國沒有從屬關係。因為周以前的國其實就是一個部落聯盟。夏後、商王就是部落聯盟的盟主、CEO。聯盟中的部落或者方國都是平等的。周朝疆域擴大,周王為了便於管理把疆土分成若幹塊交給自己信任的人管理,分片承包,分級管理,開始真正的分封製。
商湯沒有沿用夏朝的都城而是修建了一座新城,命名為亳[bó]。
“亳”是什麽意思不清楚,作為象形字有人看圖識字給出兩種解釋,一是用乇[zhé]草蓋頂的房屋,乇是細草或是麥秸;二是高台上的樓閣,乇是樓梯形狀。兩種解釋都有道理。早先蓋房無瓦都是以茅草蓋頂,塗以膠泥。先起高台後建房屋既防水患又防盜賊還能看風景。夏桀給妹喜蓋的傾宮就是在高台上起屋。
感覺前一種解釋更貼近亳的意思,因為高台起屋代表奢華,茅草蓋頂代表簡樸。夏桀大興土木極盡奢華最終丟了江山,商湯必定會吸取夏桀的教訓。“湯修德”,建草廬可以彰顯商湯愛惜民力的美德。
河南偃師商城遺址是很多人認定的商湯都城。遺址的宮殿複原後就是一個茅草屋的四合院,沒有高台的痕跡。
商湯滅夏之後保留了夏人的宗廟,分封夏朝的遺老遺少,吸引夏人和親夏的部落、方國歸順商朝。並且他在位期間“寬以待民”,輕賦稅,施德政,安撫民心,鼓勵生產。他時常告誡他的官員和四方諸侯一定要“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他將施以重罰。天下在他的治下很快安定下來並且得到長足發展。西北的氐羌也來歸附商朝。商朝的疆土也擴大了。
據說商湯“百歲而崩”。黃帝以來的天子動輒活到百歲以上,不知道是果真長壽若此還是古人誇大,或者古時的年歲計算跟現代不同,就像古代的一斤隻有現在的半斤多一樣。估計誇大的麵大,希望好人長壽。
不過商湯也的確活得不短,因為他死的時候大兒子已經死了,隻能把王位傳給二兒子。二兒子接位三年而死。三兒子接位四年而死。最後再沒有兒子來繼位,王位由商湯的長孫太甲繼位。
商朝的王位繼承辦法比較有意思,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相結合。先按子一輩的排行順序繼承,然後是孫一輩。但凡商湯的直係兒孫都有繼承王位的資格,不用爭不用搶,不用急不用慌,不比誰賢誰庸,隻比誰的命長。
太甲即位的頭幾年還像那麽回事,但隨後就出現夏桀的苗頭。好在伊尹這些老同誌還在,關鍵時刻伊尹果斷決定讓太甲停職反省,將其軟禁到桐宮麵壁思過。一國之君被伊尹一句話發配到桐宮守墳去了。桐宮是商的祖墳。
伊尹是開國元勳,四朝元老,聲望極高,說話極有分量。
伊尹在太甲停職期間代理朝政,以攝政王的身份臨朝聽政接見群臣與諸侯。
太甲被停職反省三年。在這三年裏,太甲認真反省,深刻剖析了自己思想根源和蛻變過程,對自己辜負了黨和人民多年的培養和期望而痛心疾首,決心迷途知返,洗心革麵,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伊尹見太甲真心悔過自新,率群臣接回太甲並且還政與他。太甲複位後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再沒做出格的事情。
也有說法是太甲潛出桐宮,殺死自立為王的伊尹奪回政權。不過根據出土的甲骨文有祭祀伊尹的文字來看,應該不會。商王朝不可能把篡位罪臣當祖宗供著。
太甲死後,兒子沃丁繼位。伊尹作為五朝宰相繼續輔佐沃丁。沃丁在位期間,伊尹去世。“沃丁葬以天子之禮,祀以大牢,親自臨喪三年,以報大德焉”。太牢是指最高一級的祭品,牛、羊、豬三牲全備,通常在天子祭祀天地祖宗時才用到。沃丁給伊尹最高規格的厚葬以報答伊尹對商朝的貢獻。
沃丁在位期間延續伊尹的節用寬民政策。國家一直非常安定。但在沃丁之後,商朝開始亂了。
按照《史記?殷本紀》的說法:“沃丁崩,弟太庚立。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殷道衰,諸侯或不至。”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把“殷道衰,諸侯或不至”這句話放到小甲後麵。不管是誰吧,反正王位傳到太庚家開始出事了。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太戊任用賢人治國。“殷複興,諸侯歸之”。商朝又複興了。
但是太戊之後的子孫又把商朝搞亂了,爆發“九世之亂”。
“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製度讓商王的兄弟子侄之間爆發狗咬狗的戰爭。商王把王位傳給兄弟,子侄不樂意;把王位傳給子侄,兄弟不樂意。勢力大的總希望自己排前麵,排不到前麵就靠武力奪取。狗咬狗的戰爭持續了五代、九世近百年。獲勝一方一旦得到王位就馬上遷都,把都城遷到自己的根據地,就象搶到骨頭的那隻狗叼著戰利品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享用一般。
狗咬狗,一嘴毛。商朝內亂頻繁,國勢漸衰,諸侯也不再前來朝貢。
大約在公元前1320年,盤庚成為搶到骨頭的那個幸運兒。按照“慣例”,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也就是現在的安陽。
盤庚效法商湯,執行“以德服人”的開明政策,逐漸將商朝的混亂局麵穩定下來,呈現中興之象。
殷作為商朝的都城,在盤庚之後的二百多年也再沒有改變。
安陽著名的殷墟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盤庚的新都。後來洹北商城的發現使這個說法受到挑戰。人們開始傾向於認為真正的都城在殷墟一河之隔的洹北商城。殷墟不過是商都城外的墓地和祭祀的地方。
以前考古專家百思不得其解,搞不懂殷墟為什麽找不到城牆。洹北商城出土後,大家恍然大悟,都城在河那邊,殷墟不過是王室宗廟和墓區,根本不需要城牆。洹北商城雖然還沒有完全被挖掘出來,但已經發現大型宮殿和城牆遺址。
盤庚遷都於此後200多年沒再遷都,積累了大量文物。殷墟出土了大批的石器、青銅器、玉器、陶器、海貝、甲骨等文物,尤其是數量巨大的甲骨文和重達八百多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殷墟出土的各種文物讓商朝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
之前好些人並不相信《史記》裏麵記載的商朝果真存在,因為隻有後世追記沒有考古證據證明。甲骨文出土後,《史記》的記載得到證實。大家終於相信夏朝和周朝之間真的還有一個商朝存在。以前通過考古相信禹的存在,因此寧可相信有夏也不相信有商。現在商朝因為甲骨文的出現成為信史。更重要的是,人們能夠通過甲骨文還能了解很多《史記》沒有記載的東西。
甲骨文的發現極其偶然。
清朝翰林院的祭酒(相當於大學校長)王懿榮去藥鋪抓藥,其中有一味藥叫“龍骨”,就是王八殼,補腎的。王校長無意間發現一些“龍骨”上麵有刻痕,仔細一看是一些似篆非篆的文字。在金石方麵很有造詣的王懿榮感覺有搞頭,就把有刻痕的龍骨全部包圓拿回去研究,最終確認這是商代的文字並把它破譯。
原來,王懿榮從藥鋪得到的這些龍骨,都是來自河南安陽盜墓者之手。盜墓者挖出龍骨不知何物,見文物販子不收就冒充藥材賣給了藥鋪。這些龍骨從藥效上來講,早已經過了有效期,屬於假藥一文不值,但是到了史學家的手裏便成了無價之寶。
自從清朝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人們得知“龍骨”來自於安陽殷墟後開始在殷墟進行大規模挖掘,迄今已經發現了十幾萬片甲骨。在這些甲骨上發現4500個單字,並破譯出其中的1500個。雖然還沒有完全破譯,但已經能夠基本讀懂甲骨文的內容了。甲骨文為研究商代曆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甲骨文”的發現和破譯使商代的麵紗從此被揭開。甲骨文的發現也表明中國至少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已經有了文字,進入到文明社會。
殷墟出土文物中除了甲骨文最著名的要數“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用來祭祀母親的禮器。“司”是“後”字一種寫法(也有說是“祠”字),“司母戊”其實是“戊母後”。商朝的天子稱“王”或稱“帝”,王的妻子稱“後”。
遠古人早先都是用陶罐煮飯。在出現了銅以後,富貴人家就改用銅鑄的鼎煮飯。鼎是一種下有足上有耳的鍋,有足可以自立於火中,有耳便於人們提放。“鍾鳴鼎食”、“列鼎而食”就是形容富貴人家吃飯時的情景。古人祭祀時鼎也用來盛放供品,所以鼎又被當做禮器。後來又被引申為權力的象征也。“問鼎中原”意味著要謀權篡位。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八百多公斤。鑄造這麽大的東西,必須很多煉銅爐同時工作、不間斷地澆鑄才能成功。可以想象當時的青銅作坊規模已經相當大,工藝水平已經相當高。結合大量青銅器的出土,人們相信至少在殷商時期中國已經進入青銅時代。
殷墟的發現被視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