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耄耋老翁三影先生
臘月二十八,夜,宋國公府。
今日沈括大宴賓朋,請了知交好友,達官顯貴前來沈府慶賀新年。沈括已經決定參加了元旦的慶典後,於正月初二辭別官家,前往延慶路,所以這兩日便廣邀知交好友來府中做客,一方麵答謝不久前沈家落難之時的聲援之恩,另一方麵則是提前拜年,把平常在正月天的迎來送往提前至臘月天。
這次與他同行的除了沈衝、李格非、韓睿外,還有章惇、金台等人,章惇經過再三恩量後,還是決定向官家辭去參知政事的差使,前往延慶路參與對西夏的軍事。柴猛見章惇為了大周的千秋萬代基業,寧肯舍於輔相之位,遠離京城,前往邊地。欣慰之餘,挽留了數次,後來見章惇心意已決便應了下來。章惇離開京城後留下的參知政事職位,如今已成了香餑餑,許多有資曆的朝臣加大的活動力度,紛紛到王安石、秦源、沈括、章惇、王韶等人的府第進行打探,朝廷輔臣當中唯有呂惠卿因其也是參知政事的熱門人選而受到了冷落。
沈括已得知官家有意讓文采出眾的端明殿學士王珪出任參知政事,王珪乃是弟子李格非的老丈人,也在今日受邀之列,麵對眾人旁敲側擊的打聽,沈括隻作不知,隻是饒有趣味地看了看臉露微笑的王珪。王珪定然已經得了官家的召見,此時有一種意得誌滿的氣質,不過由於他涵養頗深,不認真觀察倒也看不出什麽端倪。
蘇軾、黃庭堅帶領著蘇氏門人申時便來到宋國公府,卻並沒有見到這幾日忙得不可開交的沈方,聽說沈方在為太後娘娘、官家排練新的戲文,蘇軾等人來了興趣,便想去李府一睹為快,被沈括攔了下來,“子瞻兄,不必心急,過會兒晚宴之時,方兒會讓這個戲班進行首次表演,此時他們應該還在準備,便是去了李府,方兒也無暇接待。”
蘇軾見狀隻好告罪一聲,來到偏廳與好友章惇、張先等人談論詩文、議論時政。對於章惇的選擇,蘇軾並不意外,章惇與沈括的每一次交往,蘇軾都參與其中。章惇第一次正式拜訪沈括,便是受蘇軾引見,章惇也是因這個機會,才會隨沈括一同出使耽羅,為大周立下大功,從而被沈括推舉為參知政事。章惇擔任參知政事這八個月間,其能力、才華與氣度,深得柴猛賞識,柴猛將章惇外放至延慶路,未嚐沒有讓章惇立下戰功,積累資曆以便提拔重用之意。
但對於蘇軾、黃庭堅等人的選擇,章惇卻覺得有些意外。
“子瞻,我等建功立業還需要在刀槍上下工夫,西夏邊事雖然凶險,但打熬出來,便是奇功一件,你我與存中乃知己,何不主動請纓前往延慶路,反而去昌國經營商賈?”
“子厚兄,蘇某記的你剛從耽羅回來之時,便提起要見沈家二公子,如今沈子矩便在京城,你可曾見過?”
章惇當然也記得那時與蘇軾的之間的對話,在耽羅與張天端並肩作戰時,出於對沈括、沈衝兩父子身上具備王者之氣的好奇,遠離朝廷的章惇便有了其它想法。待進入權力中樞之後,他才意識到造反絕沒有那麽容易,而沈括等人的王者之氣也未必便指的是朝廷,比如一個養蜂人養著成千上萬隻蜜蜂,便也有一種“王者”之氣,具體到沈家,便是在財富方麵,沈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富足如大周,居然也沒有一個家族敢在財富方麵與沈家爭鋒。或許沈氏父子的王者之氣,便是體現在錢財經濟領域。
“讓子瞻見笑了,章某這些日子忙於處理政務,沒有抽出時間,昨日向官家辭去參知政事的差使後,便可一睹沈子矩的風采。”
“等你見到沈子矩之後,自然就明白了。”蘇軾賣起了關子。
兩人談的熱鬧,張先卻在一旁看起了沈方手書的詩書。
張先,字子野,兩浙路湖州人,生於勝德元年(注:公元990年),曆經了英宗、德宗、仁宗及當今皇帝四朝,柴猛登基之時,他已經六十三歲。勝吉十三年(注:公元1064年),張先以七十五歲的高齡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如今已八十一歲,但精神矍鑠,說起話來底氣十足,似有金石之音,被柴猛稱之為“人瑞”。張先老驥伏櫪,雖已耄耋之年,仍然才思敏捷,筆耕不輟,世人常將其與蘇、黃等人並稱,因其資曆,論名聲還居於蘇、黃之上。
張先在早年寫有《行香子》一詞,“舞雪歌雲,閑淡妝勻。藍溪水、深染輕裙。酒香醺臉,粉色生春。更巧談話,美情性,好精神。江空無畔,淩波何處,月橋邊、青柳朱門。斷鍾殘角,又送黃昏。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因這首詞中的“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被世人稱之為“張三中”。張先聽了之後卻並不滿意,對人說道:“何不稱為‘張三影’,‘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柔柳搖搖,墮輕絮無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從此之後,世人皆稱之為“張三影”。
“三影先生,沈子矩的手書你也看了好一會兒,可有何感想?!”蘇軾見張先正襟危著端著沈方的詩詞墨寶仔細觀看,便問道。
張先長歎了一聲,“老夫聊發少年狂,少年卻有百年功。老夫所寫詩詞多見少年心性,這沈子矩的詩詞墨寶,卻似有百年之功,奇哉,奇哉!”
蘇軾聽到“老夫聊發少年狂”便覺心中一震,有當初聽到“明月幾時有”的感覺,他卻不知道,因為某種機緣的關係,張先竟然在無意之中說出了本應屬於他的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