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議論
即便是大白天,豹房精舍中依舊燃起了蠟燭,照得地上金磚耀眼閃亮。
“蘇木。”正德皇帝開口了。
“臣在。”這還是蘇木第一次在正式場合參加這樣的禦前會議,他深吸了一口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
“把那到折子還給他,念來聽聽。”正德皇帝指了指蘇木,對身邊的太監說。
一個太監忙捧了蘇木的折子要送過去,蘇木擺了擺手,清了一下嗓子,朗聲背誦起來。
他那道折子本就不長,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裏麵的沒、每一個字早就熟記在心。
一時間,滿屋都是他說話的聲音。
屋中其他十一個當家人也都仔細聽著。
不片刻,蘇木背完折子:“臣請陛下,對韃靼用兵,聚殲群醜,剪除我大明朝北方邊患。”
正德:“那麽,朕問你,這次用兵當用多少人馬?”
這事蘇木早已經想得明白:“朝廷可派出一曉暢軍事的大員做督司,就近召集山陝河北鎮軍與敵決戰。韃靼此次舉族來犯,共計二十餘萬口。韃靼人人兼能操弓策馬,除去老病婦幼,依臣看來,能上陣的兵卒應該在五萬之巨,且多是騎兵。而我大明邊軍多是步卒,人數上必須多過敵軍,才能與之一戰。”
“臣的意思是,命大同、延綏、宣府、寧夏、太原五鎮兵馬同時向應州地區匯聚形成一個大包圍,與敵決戰。五鎮邊軍每鎮有兵卒九萬,扣除輔兵,能夠上戰場的每鎮當有萬餘。五鎮,當有七萬之巨。”
說句實在話,每鎮能否有萬餘可上戰場的主力戰兵,其實蘇木心中也是沒數。明朝邊軍早已糜爛,表麵上看來人多馬壯,其實大多是不堪使用的輔兵。讓他們湊個人數還好,真上了戰場,不拖後腿就算好的了。
因此,軍中大將一般都會將手頭有限資源集中在一起培養精銳,這就是所謂的家丁製度。
一般來說,一支萬餘人的部分,這樣的精銳也不過幾百號,甚至更少。
正上了戰場,每鎮能夠湊夠幾千上得戰場的家丁就算是不錯的了。
蘇木之所以這麽說,也是安眾人之心。
正德聽完,心中一震,心想:這個蘇木,竟然和朕想到一塊兒去了,這是要國戰啊!不過,他奏請發五鎮之兵,而朕則想派出六鎮兵馬。朕在位這麽多年,嗜好武藝,如此大的熱鬧,怎麽可能放過。
當然,這片時空中的正德皇帝和真實曆史上衝動急噪的正德卻又有不同。以前在東宮的時候,天天聽蘇木在自己耳邊談起為君之道,潛移默化,正德的性子卻要沉穩許多,也比曆史上要多了幾分政治手腕。
因此,先前早朝的時候,他隻是將蘇木的折子扔給群臣看,叫他們自己討論,自己卻不發一言。以便觀察文官們對此次軍事行動的態度,也好決定下一步該怎麽做。
果然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大臣們對於國戰顧慮重重,紛紛出言阻止。說仗是要打的,否則,任由韃靼入寇,我等卻不聞不問,豈不失了天朝上國的麵子。不過,卻不能國戰,讓大同鎮軍出兵,將韃靼人驅除出境就是了。
正德知道朝堂之上人多口雜,也議論不出一個結果,關鍵還在內閣那裏。而正德認為,自己也說不服大臣們。若是一味用強,怕是又要惹來許多麻煩。
散朝之後就將內閣和司禮監的所有人都著召集在一起,讓蘇木和他們辯論。
內心中,正德對蘇木能夠說服內閣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信心。
雖然對蘇木還是異常不塊,可對他的本事,正德還是非常相信的。
“五鎮共七萬主力占兵,三十來萬輔兵。韃靼遠來入寇,糧秣不繼。而我大明,兵多將廣,此戰必勝。”蘇木適時結束自己的發言。
話剛說完,內閣輔臣梁儲就率先跳出來,叫道:“蘇木,世界上哪裏有必勝之戰?孫子曰:未算勝,先算敗。若是此戰不勝呢?”
蘇木客氣地說:“梁閣老,方才蘇木在折子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就算我大明朝在落敗,可也消耗了韃靼人的有生力。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韃靼人傷了元氣,必然無法在山西立足。北歸蒙古,那裏可有大雪災,我不認為韃靼人能夠平安度過這個冬天。如果他們真逃回漠北,也是死路一條。所以,此次,隻要我大明朝出兵,戰略上就先勝了。”
聽蘇木將這個道理說透,正德皇帝眼睛不禁一亮。
就連一直閑適地坐在那裏的李東陽,身子也是微微一動,顯然是留了意。
梁儲冷笑:“荒謬,怎麽打了敗仗反也是一場勝利,傳出去,豈不叫世人笑掉大牙?”
蔣勉和梁儲本是一派,也跳了出來:“蘇木這話荒謬不荒謬且再說,既然隻要韃靼人北歸就算是勝利。我問你,難道就不能讓大同鎮軍出擊,將韃靼人驅除了事,又何必勞師興眾,要發五鎮之力?以往韃靼入寇,不也是當地邊君自行出擊?”
蘇木有種麵對白癡的感覺,沒好氣地回答:“蔣閣老,今時不同於往日,韃靼這次來山西不是搶劫,而是越冬。”
蔣勉被蘇木這麽一嗬斥,知道自己失言,麵龐微微一紅,就有些惱怒:“既然韃靼人不是來搶劫,而是越冬。這不就是內遷嗎,或許我朝可以安撫之,在韃靼人之中設置流官,使其歸化。所謂,率土之濱皆是王臣。韃靼內附之後,可教化之,百年之後,也是我明朝的臣子。”
他這話說得荒唐,不但蘇木,其他幾個內閣輔臣也是微微搖頭。
蘇木一笑:“蔣閣老乃是執重之言,說得話道理也對。不過,教化蠻夷可不是那麽容易。當年安史之亂的原由,不也是內附之人不服王化所致嗎?”
“你……你罵我是李林甫?”蔣勉鼻子都氣歪了。
不想看到大家再吵下去,正德道:“看情形,梁閣老和蔣閣老是反對出兵的,劉閣老你呢?”
另外一個內閣輔臣劉忠道:“兵凶戰危可,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謹慎。孝宗皇帝在時,實行的是與民休息的政策,對於北方邊患也多已防禦為主,不擅動刀兵。民間一提起先帝,都道是弘治中興。在天下黎民百姓心目中,孝宗皇帝就是我大明朝的文帝、景帝。既然有先帝的既定平邊策在,陛下蕭規曹隨就是了。”
這話說得很不客氣,在劉忠的口中,弘治皇帝是漢文帝、漢景帝,他正德不就成了漢武帝了。
蘇木心中也是歎息一聲:李東陽肯定是不會表態的,楊廷和必然會反對用兵,這蔣、劉、梁三個閣臣已經表明態度,這次禦前會議,主和派占絕對上風啊!
正德臉色難看起來,強忍住氣,將目光落到楊一清身上:“楊一清,你做過三邊總製,通曉軍事,和韃靼人打過,你來說說。”